聊学历含金量这个事,其实挺简单的,不用整那些虚的。说白了,就是看哪个学历在找工作、评职称或者办其他事儿的时候更好用。这东西没有一个官方排名,但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主要是根据社会认可度和稀缺性来的。
第一梯队:全日制统招学历,还得看学校和专业
最顶层的毫无疑问是全日制统招的学历,就是通过高考或者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拿到的那种。 这是目前社会认可度最高的学历类型。 在这个梯队里,又可以细分一下。
首先是学历层次,博士>硕士>本科>专科。这个没什么好说的,读的书越多,研究越深,门槛自然越高。现在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岗位,博士是基本要求。 而且,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是,学历越高,通常意味着你能接触到更优质的资源和人脉。
其次是学校的牌子。一个清华北大的本科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多时候比一个普通学校的研究生还要强。所以,学校的档次很重要。大家常说的985、211,现在叫“双一流”,这些学校出来的毕业生,简历通过率就是要高一些。企业招聘时,这是一个快速筛选简历的硬指标。一份来自英国QS集团的全球大学毕业生“抢手程度”排行榜就显示,麻省理工、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的毕业生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受欢迎,这直接体现了雇主对学校品牌的认可。
再来是专业。有些专业天生就好找工作,薪水也高。比如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这类技能型的专业,毕业生的起薪普遍就比较高。 而一些文史哲类的专业,可能就没那么热门。所以,在同一个学校里,不同专业的“含金量”也是有区别的。
第二梯队:非全日制学历,价值看具体类型
接下来就是非全日制学历了。这种学历主要是给已经在工作的人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上课时间通常在周末或者晚上,比较灵活。 以前大家总觉得非全日制的不行,但现在情况有点变化。
从2016年研究生教育改革之后,“非全日制研究生”成了一个正式的说法,需要参加全国统考才能入学,毕业了能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也就是所谓的“双证”。 这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比以前高了很多。 很多顶尖大学比如北大、清华也都开设了非全日制项目。
但是,在非全日制这个大类里,含金量也是有差别的。通过全国统考的“双证”非全日制研究生,认可度最高。其次是自学考试,因为考试难度大,所以含金量也还可以。再往下是成人高考、网络教育和国家开放大学(以前的电大)。 这些都属于国家承认的学历,学信网上都能查到,对于考公务员、评职称这些都有用。 可在实际找工作的时候,尤其是在一些大公司或者好岗位,HR还是会优先考虑全日制的学生。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叫“在职研究生”。这个词以前泛指各种边工作边读的研究生形式,很多是只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的“单证”。 现在,规范的说法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大家在选择的时候要看清楚,到底是“双证”还是“单证”,差别很大。
第三梯队:海外学历,关键看认证
出国留学拿到的学历,含金量怎么样,主要看两个东西:学校的排名和国家教育部的认证。像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这种世界名校,它们的学历在国内非常受认可,尤其是在报考公务员或者进入大型国企时,几乎等同于国内顶尖大学的学历。 但是,如果你去的是一个没听过名字的“野鸡大学”,那这个学历就没什么用了。
所以,对于海外学历,最关键的一步是拿到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学位认证。 没有这个认证,你的海外学历在国内基本上就是一张废纸。近几年,教育部对海外学历的审查越来越严,已经点名了多所海外院校,对它们的学历认证进行加强审查。 这也是为了保证留学教育的质量。
另外,在选择国外学校时,可以参考一些权威的大学排名,比如QS世界大学排名,这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同时,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也是一个很实在的指标,高就业率说明雇主对这所学校的认可度高。
特殊情况:职业资格证书 vs 学历证书
最后,还有一个东西得聊聊,就是职业资格证书。很多人会纠结,到底是提升学历重要,还是考个证更实在?
其实这两者不冲突,甚至很多时候是相辅相成的。学历是基础,是敲门砖。 很多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注册会计师、法律职业资格证,报考的前提就是要求你必须有本科或以上学历。 没有学历,你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但是在某些技术性强的行业,一个有分量的职业资格证书,作用可能比一个普通的学历证书要大。 比如在IT行业,你有一个高级别的技术认证,可能比一个非名校的计算机本科学历更有说服力。这些证书直接证明了你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而且,很多证书还能在升职加薪、抵扣个税等方面发挥作用。
所以,最好的策略是,先有一个过硬的学历作为基础,再根据自己的职业方向,去考取相关的、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才能形成组合优势。学历决定了你能不能进门,而职业技能和资格证书,则决定了你进门之后能走多远、多高。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