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哪32种事业单位取消编制?

近几年体制内改革的消息一直没断过,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取消事业编制”这个话题。 每次一有风吹草动,总能看到各种文章在传,说有32种或者更多种事业单位要取消编制,搞得人心惶惶。 其实这事儿得说清楚,不是说编制一下子就没了,变成临时工,而是进行分类改革,把一部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

所谓“取消编制”,更准确的说法是“去行政化”,把那些本该在市场里公平竞争的单位,从“铁饭碗”的体系里剥离出来。 这项改革主要针对的是那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说白了就是那些能自己挣钱、自负盈亏的单位。 它们过去顶着“事业单位”的帽子,享受着国家的财政补贴和编制带来的稳定,但干的却是和企业差不多的活儿。 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公平,对其他纯市场化的企业来说不公平,对那些真正需要国家供养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也不公平。

改革的目的就是把这部分单位推向市场,让它们变成真正的企业,和其他公司一样在市场上竞争。 这么做,一方面能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也能激发这些单位的活力。 毕竟,没了“铁饭碗”,就得靠真本事吃饭了。

那么,具体是哪些单位会受到影响呢?网上流传的“32种”名单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并没有一个官方文件明确列出这32种单位。 但是根据改革的方向和已经实施的案例,我们可以把这些单位大致归为几类。

第一类,也是最主要的一类,就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这类单位数量最多,也是改革的重点。 比如一些招待所、宾馆、经营性康复疗养机构、工程建设和维修单位、市政公用企业、农场、林场、渔场、养殖场、招投标代理机构、市政园林绿化公司,还有一些面向市场的培训机构、咨询机构等等。 这些单位本来就具备创收能力,完全可以像普通企业一样运营。 把它们转为企业,可以让它们更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自负盈亏。

举个例子,以前很多政府部门都有自己的招待所,享受着财政拨款。 改革后,这些招待所就要自负盈亏,变成真正的酒店,去市场上和别的酒店竞争客源。 它们需要考虑成本、营销、服务质量,不然就可能倒闭。

第二类是部分从事公益服务,但可以由市场提供服务的事业单位。 比如说一些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性或专业性报刊的出版社和新闻网站、广播电视台的下属公司、电影制片厂、影剧院等。 这些单位虽然也提供文化产品这类公益服务,但它们的产品是可以拿到市场上卖钱的。 改革的方向就是逐步减少对它们的财政支持,让它们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养活自己。

比如一个话剧团,以前可能主要靠政府补贴过日子,演员拿的是固定工资,排什么戏、演多少场可能都不是自己说了算。 改革后,它就要像一个演艺公司一样,自己去拉赞助、卖票,演员的收入也可能和演出效果、票房直接挂钩。 这样做,能逼着它们创作出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第三类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这类单位比较特殊,它们虽然是事业单位的身份,但干的却是政府部门的活儿,比如一些行业协会、评估认证机构、鉴定中心等。 改革的方向是将它们的行政职能划归到相应的行政机关,而它们本身则可能被撤销、整合,或者转为社会组织、技术服务机构。

还有一类是专业性较强,但社会已有替代服务或者可以购买服务的机构。 比如一些技术开发类、勘察设计、咨询服务类的机构。 过去政府部门可能自己养着一支队伍搞勘察设计,改革后,政府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向社会上任何一家符合资质的公司购买服务。 这样既能提高效率,也能节省成本。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会“一刀切”。 对于已经在编的人员,通常会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政策。 也就是说,现有在编人员的待遇和身份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不变,或者通过提供补偿、允许提前退休、安排内部转岗等方式进行安置。 而新进的人员则不再拥有事业编制,而是实行合同制管理,待遇和考核都与市场接轨。

总的来说,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逻辑就是“政事分开、事企分开”。 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那些承担着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的单位,是不能取消编制的,国家反而会加大投入保障。 而那些能够也应该在市场中生存的单位,就应该摘掉“事业”的帽子,去市场里游泳。 这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是有好处的。 对于个人来说,虽然“铁饭碗”被打破了,但也意味着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流动性,有能力的人在市场上或许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更高的回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哪32种事业单位取消编制?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