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二氧化氯(ClO2)的电子式,算得上是化学里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不少分子画电子式,遵循“八电子稳定结构”就八九不离十了。但二氧化氯这个分子有点特别,它是个“奇电子分子”,总的价电子数是奇数,这就让事情变得复杂了。
我们一步一步来拆解这个问题。
第一步:计算总价电子数
画任何路易斯结构(也就是电子式),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参与成键的原子的价电子数加起来。
氯 (Cl):在元素周期表里,氯在第17族,最外层有7个价电子。
氧 (O):氧在第16族,最外层有6个价电子。
分子式是ClO2,所以有一个氯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总价电子数就是:
7 (来自Cl) + 6 (来自O) × 2 = 19个
19,这是一个奇数。这就直接告诉我们,这个分子里必然会有一个原子没法满足八电子稳定结构,因为电子总是成对出现的,奇数意味着肯定会有一个孤零零的“单身”电子。 这种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分子,我们通常称之为自由基或奇电子分子。
第二步:确定中心原子并连接
在ClO2分子里,氯的电负性比氧要小,所以通常把氯原子放在中间,作为中心原子,两个氧原子分布在它的两侧。
先用单键把它们连起来,一个氯原子分别与两个氧原子相连 (O-Cl-O)。这样我们就用掉了2个化学键,每个键代表2个电子,一共是4个电子。
剩下未分配的电子数:19 – 4 = 15个。
第三步:分配剩余电子,尝试满足八隅体规则
接下来,把这15个电子分配给各个原子,优先满足周围原子(氧原子)的八电子结构。
每个氧原子已经通过一个单键拥有了2个电子,还需要6个电子才能满足8电子。两个氧原子就需要12个电子。
我们把12个电子以孤对电子(每个孤对包含2个电子)的形式分配给两个氧原子,每个氧原子分配3对(6个)。
现在还剩下多少电子?15 – 12 = 3个。
这剩下的3个电子,就只能给中心的氯原子了。
画到这里,我们得到的结构是:两个氧原子都满足了8电子结构(1个共用电子对 + 3个孤对电子),而中心的氯原子拥有2个共用电子对(来自两个单键)和3个未成键的价电子(也就是1个孤对电子和1个单电子)。这么一来,氯原子最外层总共有 2×2 + 3 = 7个电子。
这个结构虽然把所有价电子都用上了,但并不理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形式电荷来判断一个路易斯结构的稳定性。
第四步:计算形式电荷,优化结构
形式电荷的计算公式是:
形式电荷 = 原子价电子数 – 非键合电子数 – (1/2) × 键合电子数
对于上面画出的单键结构:
氧原子:6 – 6 – (1/2)×2 = -1
氯原子:7 – 3 – (1/2)×4 = +2
这个结构里,两个氧原子的形式电荷都是-1,氯原子的形式电荷是+2。 形式电荷的绝对值太大,而且正电荷出现在电负性相对较强的氯原子上,这通常意味着结构不稳定。一个更稳定的路易斯结构,其形式电荷应该尽可能接近于零。
为了降低形式电荷,我们可以尝试将外围原子的孤对电子移动到中心原子和外围原子之间,形成双键。
我们先从一个氧原子移动一对孤对电子与氯形成双键。现在的结构变成了 O=Cl-O 的形式(当然,还有一个单电子和一对孤对电子在氯上)。
我们重新计算形式电荷:
形成双键的氧原子:6 – 4 – (1/2)×4 = 0
保持单键的氧原子:6 – 6 – (1/2)×2 = -1
中心氯原子:7 – 3 – (1/2)×6 = +1
这个结构(一个双键,一个单键)的形式电荷分别是0, -1, +1,比之前的 (+2, -1, -1) 要好一些,因为电荷分离程度降低了。
但是,我们还能不能做得更好?可以。
把另一个氧原子的孤对电子也移动过来,与氯形成双键。这样,结构就变成了两个双键 (O=Cl=O)。
我们再来计算这种结构的形式电荷:
两个氧原子:每个氧都是 6 – 4 – (1/2)×4 = 0
中心氯原子:7 – 3 – (1/2)×8 = 0
在这个双键结构中,所有原子的形式电荷都为0。 这通常被认为是可能的最稳定的路易斯结构。
所以,最终我们得到的二氧化氯电子式是:中心氯原子与两个氧原子分别形成双键。中心的氯原子上还有一对孤对电子和一个单电子,而每个氧原子上有两对孤对电子。
第五步:深入理解二氧化氯的结构——共振与扩展八隅体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最终画出的结构里,中心氯原子周围有 4 (来自双键) + 4 (来自另一个双键) + 3 (非键合电子) = 11个价电子。这明显超过了8个,是一种“扩展八隅体”的情况。 对于第三周期及以后的元素(比如氯),由于有空的d轨道可以利用,扩展八隅体是允许的,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另外,由于那个孤立的单电子的存在,二氧化氯实际上是一个自由基,这使得它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具有强氧化性。
真实的二氧化氯分子结构,其实是多种共振结构的杂化体。 比如,上面我们讨论过的一个双键和一个单键的结构 (O=Cl-O⁻),它和它的镜像结构 (⁻O-Cl=O) 都是二氧化氯的共振结构式。而我们最终画出的两个双键的结构 (O=Cl=O),是其中贡献最大、最稳定的一个。 实际的分子是这些结构的平均,Cl-O键的键长实测值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这证实了共振理论的合理性。
从分子构型来看,根据VSEPR理论,中心氯原子周围有2个成键电子对(这里我们把双键看作一个电子区域)、1个孤对电子和1个单电子。这些电子区域会相互排斥。孤对电子的排斥力比成键电子对更强,所以会把两个Cl-O键向下推,形成一个弯曲的V形分子,而不是直线形。 实验测定的O-Cl-O键角大约是117.5°,这与sp²杂化的理想键角120°很接近,也印证了其弯曲的分子构型。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