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聊聊行测常识里的政治建设部分,很多人头疼。觉得这块儿又杂又碎,背了就忘。其实不是的,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很强,你把它当成一个公司的组织架构图来看,就清楚多了。死记硬背肯定不行,考场上稍微变个说法你就懵了。关键是理解每个“部门”是干嘛的,谁向谁负责。
首先,你必须搞懂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句话你可能在书上看过无数遍,但考题里怎么体现?它会问你“谁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答案永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国务院,也不是别的什么。你把全国人大想象成公司的“董事会”,它有最大的权力,决定公司的大方向。
这个“董事会”具体有哪些权力?主要有四项,这是必考点,必须记牢: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
立法权:这个好理解,就是制定和修改宪法、法律。注意,这里有个坑。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务委员会(人大常委会)都能立法,但权力有区别。最重要的法律,比如宪法和基本法律(像《刑法》、《民法典》这种),必须由全国人大全体会议来制定和修改。人大常委会只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之外的其他法律。考题最喜欢在这里设陷阱,比如问“修改宪法是哪个机构的职权?”你得能毫不犹豫地选出全国人大。
-
决定权:就是决定国家大事。比如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是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那些GDP增长目标、财政预算),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这都是“董事会”级别的决策。
-
任免权:这个也特别重要。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监察委主任、最高法和最高检的“一把手”,都是全国人大选举或决定任命的。相当于“董事会”任命公司的CEO、CFO这些高管。但是,国务院副总理、各部部长这些人,是根据总理的提名,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决定的。这个层级关系要搞清楚。
-
监督权:监督“一府一委两院”的工作。也就是监督国务院、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董事会有权监督CEO和各个部门的工作,一个道理。
搞懂了全国人大这个“总开关”,我们再看它和其他几个主要机构的关系。
国家主席:很多人会误以为国家主席是权力最大的。在我们的体制里,国家主席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的很多权力是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来行使的。比如,他公布法律,但法律是人大通过的;他任免国务院总理,但人选是人大决定的。他更像一个国家的代表,执行“董事会”的决议。
国务院:这就是国家的“执行部门”,也就是中央人民政府。说白了,就是干活的,执行的。全国人大制定了法律,定了大政方针,具体怎么落实,就是国务院的事。所以,国务院要向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你每年春天看两会新闻,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就是在向“董事会”汇报工作。国务院的领导体制是“总理负责制”,这也是一个高频考点。
国家监察委员会:这是2018年宪法修改后新设立的,所以特别爱考。你只要记住一点:它是最高国家监察机关。它的地位和国务院、最高法、最高检是平行的。它不是政府的一个部门,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它的主要工作是监督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实现对公权力的全覆盖监督。它同样由全国人大产生,对全国人大负责。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两院”):一个是最高审判机关,一个是最高法律监督机关。法院负责判案子,检察院负责审查批捕、提起公诉,还监督法院的审判活动是不是合法。它们俩也是由全国人大产生,对它负责。注意,它们不是对国务院负责,它们在业务上是独立的,只对权力机关(人大)负责。
把这几个机构的关系理清楚,你的知识框架就搭起来了。可以画个图:全国人大在最顶端,下面平行分支出去,有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家监察委、最高法、最高检。它们都由人大产生,都对人大负责。
除了这个大的框架,还有一些细节你必须注意,因为考试就考这些细节。
比如说,地方人大和政府的关系。这套逻辑在地方也是一样的。省人民代表大会就是省里最高的权力机关,它选举产生省长、省监察委主任、省高院院长等等。省政府就要对省人大负责。这个逻辑是上下贯通的。
再比如,法律的层级。宪法最大,这是毋庸置疑的。然后是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再往下是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然后是地方性法规(由省级或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考题会给你一个场景,问某个机构有没有权力制定某个规定。你就得根据这个层级来判断。比如,一个地级市的市政府,是不能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它只能制定“规章”。一字之差,性质完全不同。
备考这部分,我给你的建议是:
第一步,别急着刷题。先把上面说的这个国家组织架构图在脑子里画清楚,或者干脆自己动手画一张。谁产生谁,谁对谁负责,一目了然。
第二步,对照着这个框架,去理解具体的法条。比如你看《宪法》里关于国家机构的章节,就会发现它的逻辑和我上面说的是完全一致的。这样就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性记忆。
第三步,关注时政热点。特别是每年开的“两会”,新通过了什么法律,政府工作报告里提了什么重要目标,宪法有没有新的修正案。这些都是当年国考最可能出题的地方。比如《民法典》实施后,关于居住权、离婚冷静期这些新增的规定,就成了那两年常识题的热门素材。
我见过很多题,选项设置得特别刁钻。比如问“下列哪项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选项里可能会混一个只有全国人大全体会议才有的权力,比如“修改宪法”。你如果记不牢,就很容易选错。所以,对这些机构的职权划分,一定要做到精确。
总之,政治建设这块儿,你把它当成一个逻辑游戏来玩,而不是一堆需要死记的文字。搞清楚权力来源(人民代表大会),理顺权力关系(谁监督谁,谁向谁负责),再补充一些时政热点,这部分的分数基本就稳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