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终于表达的意思

我们肯定都经历过这种事。脑子里想得清清楚楚,一个想法特别棒,逻辑也顺。可一开口,话就成了浆糊。讲了半天,对方一脸迷茫,你心里也着急,最后只能摆摆手说:“算了,我回头发给你。”

那个瞬间的挫败感,我太懂了。以前在公司开会,我就是那个典型。轮到我发言,心跳就开始加速。脑子里明明有一套完整的方案,A推导出B,B连接到C。结果说出来就变成了A、C、B的混合体,中间还夹杂着一堆“嗯…”、“就是那个…”、“你懂我意思吧?”。结果就是,没人懂我意思。几次下来,我自己都快放弃了。

后来我发现,问题根本不出在“口才”上。很多人以为表达不清楚是嘴笨,其实不是。真正的问题出在,我们试图一边思考,一边组织语言,再一边表达。大脑的CPU一下子被占满了,当然会卡壳。就像一台电脑,你同时让它运行三个大型软件,它不蓝屏才怪。

想把脑子里的想法原封不动地倒出来,关键就一步:把“思考”和“表达”这两个动作分开。

这听起来有点反直觉,说话不就是边想边说吗?对,日常聊天可以。但当你要表达一个复杂、有逻辑、需要说服别人的观点时,这个习惯是致命的。

你需要一个“预处理”的步骤。在你开口之前,花几秒钟,甚至半分钟,在脑子里快速搭一个结构。这个结构不用复杂,三步就行。我管它叫“结论-依据-行动”框架。

第一步:先说结论。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违反我们说话习惯的一步。我们习惯了铺垫,讲背景,讲故事,最后才抛出观点。但在工作或者任何需要效率的沟通里,这是最差的方式。对方的耐心是有限的,你铺垫太长,他可能早就走神了。

直接把你的核心观点、你的答案、你的要求,放在第一句话。

比如,老板问你项目进展怎么样,有啥建议。
很多人会这么说:“老板,这个项目我们最近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A部门那边给的数据有点延迟,然后我们团队内部对方案B和方案C也有一些分歧,我们讨论了一下,觉得B方案虽然快,但是风险高,C方案呢……”。
说了半天,老板都不知道你到底想干嘛。

换成“结论先行”的方式:
“老板,我建议我们立即切换到C方案。”
你看,一句话就把核心亮出来了。老板马上就明白了你的意图,他接下来就会带着“为什么要切换到C方案”这个问题,专注地听你后面的解释。你的表达就从“散弹枪”变成了“狙击枪”,每一句话都打在点上。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逼着你自己想清楚。如果你连结论都总结不出来,说明你脑子里的想法还是一团乱麻,那你根本就没准备好去表达。

第二步:再说依据。
给出结论之后,对方心里一定会问“为什么?”。所以,你马上就要提供支撑你结论的理由。这些理由最好是事实、数据、或者逻辑清晰的推导,而不是感觉。

接着上面的例子:
你已经说了“我建议我们立即切换到C方案。”(结论)
接下来就说依据:“因为C方案虽然比B方案慢一周,但是根据测试数据,它的失败率低了70%,能避免我们后期花大量时间去修复问题。而且,A部门的数据延迟问题,C方案的架构可以兼容,B方案不行。”
你看,这里给出了两条依据:1. 数据(失败率低70%);2. 事实(能兼容数据延迟问题)。这比你说“我觉得C方案更稳妥”要有力得多。

提供依据的时候,最好分点说。用“第一、第二、第三”或者“首先、其次、最后”这样的词,能让你的逻辑显得特别清晰。听的人也能毫不费力地跟上你的思路。

第三步:最后说具体做法。
光有结论和依据还不够,那只是纸上谈兵。一个完整的表达,必须包含“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这能体现出你不是在抱怨问题,而是在推动解决问题。

继续这个例子:
你已经说了结论和依据。
最后加上具体做法:“所以,我建议今天下午就组织一个会议,让核心开发人员和产品经理都参加,我们用一个小时把切换方案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表定下来。明天就可以开始执行。”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你不仅提出了观点(换C方案),解释了原因(为什么C方案好),还给出了落地的路线图(下午开会,明天执行)。这样的表达,没人会觉得不清晰。

总结一下这个三步框架:
1. 结论:你想让对方知道的核心是什么?
2. 依据:你凭什么这么说?给出数据或事实。
3. 行动:你希望对方做什么,或者你打算做什么?

这个框架不仅限于开会。写邮件、做汇报、甚至跟人讨论问题,都特别好用。

我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很不习惯。每次想发言,我都会强迫自己停顿一下,哪怕只有五秒钟。在这五秒里,我飞快地在脑子里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1. 我的结论是啥?
2. 我有一二三,几条理由?
3. 我希望大家干嘛?

想清楚了,再开口。刚开始会有点慢,感觉像个机器人在说话。但几次之后,这个过程就变成了下意识的反应。你会发现,你的话变少了,但每一句都更有分量。你也就不再害怕发言了,因为你知道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清晰、有逻辑、有目的的。

而且,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副作用。当你开始用这种结构化的方式去表达,你也会开始用同样的方式去思考。你看待问题的角度会变得更系统,不再是碎片化的情绪和感觉。你会自然而然地去寻找支撑你观点的数据,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这不仅仅是表达能力的提升,更是思维能力的提升。

当然,这不适用于所有场景。跟朋友闲聊、谈心,你还用这个框架,那估计就没朋友了。但在需要清晰、高效、准确传达信息的场合,它是个绝对的利器。

所以,下一次当你感觉脑子里的想法很清晰,但就是说不出来的时候,别再怪自己嘴笨了。试试停一下,用“结论-依据-行动”这个简单的框架,给自己理一下思路。先在脑子里把这三样东西准备好,然后再说出来。你会发现,原来把话说清楚,真的没那么难。它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可以练习的技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终于表达的意思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