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脩,这两个字现在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甚至会让人误以为是什么生僻的学问。但其实,它代表的是一种古老的、充满敬意的传统——拜师礼。简单来说,“束脩”就是古代学生拜见老师时,送上的一份见面礼。这份礼物不只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承载的意义:尊敬、求知的诚意,以及对老师传道授业的承诺。
我们先拆开来看这两个字。“束”就是捆绑、一捆的意思;“脩”在古代通“修”,指的是干肉、腊肉。所以,“束脩”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一捆干肉”。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拜师要送肉?在古代,尤其是春秋时期,肉是非常珍贵的食物,寻常百姓家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把十条腊肉捆成一束作为礼物,已经算是相当厚重的一份心意了。这背后传递的信息很直接:我们家愿意拿出珍贵的食物来供奉老师,表达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老师的尊重。
说到束脩,就绕不开孔子。在《论语·述而》里,有这么一句话:“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句话可以说是“束脩之礼”最有力的出处证明了。孔子说,只要是主动带着束脩来见我的人,我没有不教的。这句话常常被后人解读为孔子办学是要收学费的,而且门槛还不低。但这么理解,其实有点片面了。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有教无类”,意思是教育不分贵贱贫富,谁想学,都可以来。如果他真的把“十条腊肉”当成一个硬性的收费标准,那很多穷人家的孩子不就被挡在门外了吗?这显然和他自己的理念是相悖的。所以,这里的“束脩”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礼节、一种态度。它是一个象征,代表学生求学的诚心。孔子看重的不是那十条腊肉本身,而是学生是否具备了这种尊重师长、尊重知识的基本态度。只要你真心想学,并且用行动表达了这份诚意,无论你出身如何,孔子都愿意教你。可以说,“束脩”是学生进入师门的一张“投名状”,表明自己愿意遵守规矩,认真学习。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束脩”具体是怎么回事。古代的肉不像现在这么容易保鲜,做成干肉、腊肉是为了方便长时间存放。学生从家里到学堂,路途可能很遥远,带上干肉作为礼物,既实用又显得郑重。这份礼物通常由学生家长准备,在开学第一天,由学生亲自奉上。老师收下这份礼物,就意味着师生关系正式确立。这个仪式感是很强的。它不像现在的开学,交个学费、领本书就完事了。古代的拜师是一个严肃的社会契约,学生要对老师尽弟子之礼,老师也要对学生尽传道授业解惑之责。
当然,束脩之礼也不仅仅是送十条腊肉那么简单。随着时代的发展,它逐渐演变成了一套完整的拜师仪式。除了腊肉之外,通常还会有其他几样东西,凑成“六礼”,每一样都有特别的寓头。
- 芹菜:谐音“勤”,寓意着希望学生能够勤奋好学。
- 莲子:莲子心苦,谐音“苦”,意思是希望学生能够虚心受教,不怕吃苦。
- 红豆:谐音“鸿”,寓意着希望学生能够鸿运当头,学业有成。
- 红枣:谐音“早”,希望学生能早日高中,实现理想。
- 桂圆:代表功德圆满。
- 干瘦肉条(束脩):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你看,这套“六礼”把对学生的所有美好期盼都包含进去了。整个仪式充满了象征意义,它在不断地提醒学生和老师,教与学是一件多么庄重的事情。学生在仪式上要向老师行跪拜礼,老师则会回礼,并对学生进行“开笔”,也就是在学生的额头上点一个红痣,寓意开启智慧,从此眼明心明,好好读书。
这种礼节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心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尊师重道。“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是排在很前面的。为什么?因为在古人看来,老师不仅仅是教你识字、算术的人,更是传承文化、开启民智的关键角色。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所以,用最郑重的仪式来开启这段师生关系,是理所当然的。束脩之礼,就是这份尊重的具体体现。它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白,知识不是可以轻易获得的,需要付出努力和诚意,需要对传授知识的人心怀感激。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腊肉当学费的形式自然是过时了。但是,“束脩”所代表的那种精神内核,其实并没有消失。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延续了下来。比如,我们现在给老师送上一张贺卡、一束鲜花,或者在教师节时表达感谢,本质上都是在传承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虽然形式变了,但那份对老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是一样的。
不过,我们也得承认,现代社会对于师生关系的理解和古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的教育更多是一种公共服务,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学生交学费,学校和老师提供教育服务。这种关系更加契约化、标准化,少了一些古代那种近乎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人身依附色彩。这当然是社会的进步。
但是,这种变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有时候,师生关系会变得过于功利和冷漠。我们似乎渐渐忘记了,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和灵魂的交流。一个好的老师,依然能够像一道光一样,照亮学生前行的路。而学生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任,也依然是激发老师教学热情的最好动力。
从这个角度看,重新了解一下“束脩之礼”的含义,其实挺有意思的。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怎么变,教育的本质里,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被珍视和传承的。那份求知的诚意、那份对师者的尊重、那份对知识的敬畏,永远都不会过时。它告诉我们,学习不只是一场交易,更是一段需要用心去经营的旅程。学生需要带着诚意来,老师也需要用真心去教。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真正成为一件美好的事情。
总而言之,束脩之礼最初就是指学生拜师时送给老师的十条干肉,是古代学费的一种形式。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种象征,代表了学生求学的诚心和对老师的尊敬。这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背景下的一个重要礼节,强调的是态度而非金钱。后来,这一礼节逐渐演变为包含芹菜、莲子等六种物品的完整拜师仪式,每种物品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虽然这种古老的仪式在今天已经不再实行,但其所蕴含的尊师重道的精神内核,依然值得我们去理解和传承。它提醒着我们,教育是一场充满敬意的双向奔赴。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