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摄影基础

想拍出好照片,得先搞懂相机最基本的三件事:光圈、快门速度和 ISO。这三个东西凑在一起,有个名字叫“曝光三角”。它们仨共同决定了你的照片是太亮、太暗,还是刚刚好。

我们先说光圈。光圈就是镜头里一个可以控制大小的洞,光线通过这个洞进入相机。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人的瞳孔,在亮的地方瞳孔会缩小,在暗的地方会放大。光圈的大小用“F值”来表示,比如 F1.8、F4、F11。这里有个反直觉的地方:F值数字越小,代表光圈的洞开得越大,进来的光就越多,照片就越亮。 反过来,F值数字越大,洞就越小,进光量少,照片就越暗。

但是,光圈不只是控制照片的亮度。它还控制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叫“景深”。景深就是照片里清晰范围的大小。用小 F值(比如 F1.8)这种大光圈拍摄时,只有你对焦的那个点是清晰的,背景和前景都会变得很模糊。 这种效果很适合拍人像,因为模糊的背景能让人物主体更突出。我自己拍朋友的时候,就喜欢用 F1.8 或者 F2.8 的大光圈,这样背景里的杂乱东西就不会干扰画面。反过来,如果你用大 F值(比如 F11 或 F16)这种小光圈,照片里从前到后的大部分景物都会是清晰的。 拍风景照的时候就要这么做,比如拍山脉或者城市全景,你肯定希望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树都清楚。所以,第一步,先拧一下你相机的模式转盘,找到“A”或者“Av”档,这就是光圈优先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你只要自己设置 F值,相机就会帮你自动计算出合适的快门速度。对于新手来说,先从这个模式开始练习,感受不同光圈带来的景深变化,是个不错的起点。

接下来说快门速度。快门就是相机里的一个帘子,平时挡在传感器前面。你按拍照按钮的时候,这个帘子会打开一下,让光进来,然后又关上。快门速度就是这个帘子打开的时间长短。 时间越长,进来的光就越多,照片越亮;时间越短,进光量就越少,照片越暗。快门速度通常用秒来表示,比如 1/1000 秒、1/60 秒、1 秒、10 秒。

快门速度最主要的作用是“定格”或者“模糊”移动的物体。如果你想拍一个正在跑动的运动员,并且希望他的动作被清晰地定格下来,就需要一个很快的快门速度,比如 1/1000 秒或者更快。 这样,在他做出动作的瞬间,快门已经开合完毕,画面就被“冻”住了。我自己拍宠物狗在草地上跑的时候,快门速度至少会设置在 1/800 秒以上,否则拍出来就是一团模糊的影子。

反过来,如果你想记录下运动的轨迹,制造出一种流动感,就需要用慢快门。比如拍摄夜晚街道上的车流,你可以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用一个几秒甚至几十秒的慢快门。这样,汽车的车灯就会在画面上拉出一条条很酷的光轨。 还有拍瀑布,用慢快门能把水流拍出丝绸一样的顺滑质感。不过用慢快门有个前提,就是相机必须保持绝对的稳定,一点点晃动都会让整个画面都变模糊。所以,只要快门速度慢于大概 1/60 秒,最好就使用三脚架。你可以试试相机的“S”或者“Tv”档,也就是快门优先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你来决定快门速度,相机帮你定光圈。

最后是 ISO。ISO 代表了相机传感器对光的敏感程度。 ISO 的数值越低,比如 100 或 200,说明传感器对光的敏感度越低,照片的画质就越细腻、干净。ISO 数值越高,比如 3200 或 6400,传感器对光的敏感度就越高,这意味着在很暗的环境下也能拍出明亮的照片。

但是,提高 ISO 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照片上会出现很多小颗粒,也就是“噪点”。 ISO 越高,噪点就越明显,画质就越差。所以,基本原则是,在光线足够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最低的 ISO,比如 ISO 100,这样能保证最好的画质。只有当环境光线实在太暗,你又没法通过开大光圈或者放慢快门来获得足够亮度时,才应该去提高 ISO。比如说,你在一个光线昏暗的博物馆里,不让用闪光灯,也不能用三脚架,为了防止手抖把照片拍糊,你只能被迫提高快门速度,这时候就必须相应地提高 ISO 来保证照片不会太暗。现代相机的控噪能力越来越好,很多相机在 ISO 3200 甚至 6400 下的画质也还可以接受。但你得清楚,这始终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搞懂了曝光三角,接下来就是构图。构图就是决定画面里放什么,以及怎么放。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一个构图法则叫“三分法”。你可以在脑海里用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把画面平均分成九个格子,就像一个“井”字。 三分法的意思是,把画面中最重要的元素放在这四条线的交点上,或者沿着某一条线放置。 比如拍人像,可以把人的眼睛放在上面那条横线的一个交点上。拍风景,可以把地平线放在下面那条横线上,而不是放在画面正中间。这样做出来的构图通常会比把主体放在正中央要显得更舒服、更有活力。很多相机和手机的拍照界面都可以直接打开“九宫格”辅助线,这对新手练习三分法很有用。

还有一个很实用的构图技巧是利用“引导线”。引导线就是画面中可以引导观众视线的线条,比如公路、河流、栏杆、墙壁的边缘等等。 你可以利用这些线条,从画面的一个角落自然地延伸到主体上,这样就能把看照片的人的目光吸引到你想突出的地方。比如,拍一条长长的公路,让它从画面的左下角一直延伸到远方,观众的眼睛就会不自觉地跟着这条路看过去。

最后,再说说对焦。对焦就是让照片里的某个部分变得清晰。现在的相机自动对焦系统已经很厉害了,但你得告诉它对哪里。最常用的自动对焦模式是单点自动对焦(AF-S 或 One-Shot AF)。在这个模式下,你把对焦点移动到你想拍清楚的物体上,半按快门,相机就会锁定焦点。这个模式适合拍静止的东西,比如建筑、静物或者坐着不动的人。

如果你要拍移动的物体,比如奔跑的孩子或者飞鸟,就要用连续自动对焦模式(AF-C 或 AI Servo)。 在这个模式下,只要你半按着快门,相机会持续地对你选定的物体进行追焦,即使它在移动,也能保持清晰。 这是一个需要练习的技巧,因为你要同时移动相机来跟踪目标。

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弄明白,然后多去拍,多去尝试。不要怕拍出烂照片,每一张拍得不好的照片都是一次学习。看看那些不满意的照片,分析一下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曝光不准?是画面模糊了?还是构图太平淡?然后下一次就有意识地去改进。摄影没有那么多玄乎的理论,本质上就是把光、构图和瞬间结合起来。先从控制好这几个基本要素开始,你的照片就会有很大进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摄影基础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