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个词,在英语里对应的是 through,读作 /θruː/。
对,你没看错,就是这么简单一个音。但要命的是,这个音里藏着咱们中国人学英语的两大“天坑”。
第一个,就是那个 th 的发音,官方说法叫“清齿龈摩擦音”,说人话就是 “咬舌音”。你得把舌尖轻轻地、真的是轻轻地,放在上下两排牙齿之间,然后送气。不是让你咬舌自尽,也不是让你学大舌头,就是那么一丁点的接触,气流从舌头和牙齿的缝隙里“呲”出来。你试试,对着手心,感觉一下那股微弱但清晰的气流。是不是像漏了气的轮胎?对了,就是那个感觉。我刚开始练的时候,那叫一个狼狈,感觉口水能喷一屏幕,练了半天,不是发成了“s”就是“f”,要么就是用力过猛,把自己说成了个结巴。这个音,没什么捷径,就是笨功夫,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舌头,一遍遍地模仿,直到你的口腔肌肉形成记忆。
第二个天坑,就是那个看起来无比诡异的 -ough 组合。在 through 里,它被极度简化,就发一个长长的 /uː/ 音,跟 “too” 或者 “blue” 里的元音一模一样。所以 through 整个单词的发音,你就可以想象成是“咬着舌头的 s” + “roo” 的感觉,连起来就是 /θruː/。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了。你以为你掌握了 through,就掌握了 ough 吗?天真!英语这门语言,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打你脸”。这个 “ough”家族 简直就是一群精神分裂的亲戚,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脾气:
- Tough /tʌf/ (艰难的) – 这里的 ough 发的是 /ʌf/ 的音,像 stuff。
- Cough /kɒf/ (咳嗽) – 这里的 ough 又变成了 /ɒf/。
- Dough /dəʊ/ (生面团) – 这里的 ough 又变成了 /əʊ/,像 go。
- Bough /baʊ/ (大树枝) – 这里的 ough 又变成了 /aʊ/,像 now。
- Thorough /ˈθʌrə/ (彻底的) – 它跟 through 长得像亲兄弟,读音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 Drought /draʊt/ (干旱) – 它看起来更复杂了,发音却跟 bough 差不多。
是不是感觉头皮发麻?恭喜你,这才是学英语的真实体验。它根本不讲道理,或者说,它的“道理”都埋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变里,对我们这些后来者来说,就是一堆需要硬啃的“意外”。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通过”怎么读?是 through /θruː/。但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通过”这些看似毫无规律的语音障碍?
我的路子可能有点野,但绝对是我自己摸爬滚滚过来的血泪经验。
首先,忘了那些该死的音标。
等等,你肯定觉得我疯了。老师不都说音标是基础吗?是,它是基础,是你刚入门时用来“解剖”单词发音的工具。但你不能一辈子都依赖这根拐杖。过度依赖音标,会让你养成一个坏习惯:用眼睛去“读”声音。你看到一个单词,第一反应不是它在真实语境里听起来是什么样,而是去脑子里检索它的音标符号。这会严重拖慢你的反应速度,并且让你对声音本身变得迟钝。
真正的目标,是培养你的 “音感”。就像一个乐手,他听到一段旋律,不是去想乐谱上的豆芽菜长什么样,而是直接能感受到音高和节奏。学语言也一样。你需要把你的耳朵,彻彻底底地 “泡” 在英语环境里。
别跟我说没环境。现在这个时代,说没环境就是懒。一部美剧、一个油管博主、一首英文歌、一段播客……这些都是你唾手可得的、最鲜活的语料库。
关键是怎么用。不是开着当背景音乐,听个响。而是要 “刻意地”去听,去模仿。我当年练 through 这个词,就是找了一部电影,主角台词里有大量的 “go through” “get through” “look through”。我干了什么?我就把那几秒钟的片段,反复倒带,听一百遍。
听什么?听他的语调,听他的节奏,听他那个 /θ/ 音是怎么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听他那个 /ruː/ 的音是怎么自然地融入到下一个单词里。你听得多了,那个声音就像刻在你脑子里一样。然后,你再张嘴去模仿。不是念,是 “扮演”。想象你就是那个角色,在那个情境下,用他的语气,说出那句话。
这就是所谓的 “影子跟读”(Shadowing),但我不喜欢这个词,太学术了。我管它叫 “灵魂附体法”。你要模仿的,不只是发音,更是说话的“感觉”。
其次,你要相信你的 “肌肉记忆”。
发音,本质上是一项体育运动。它跟你学游泳、学骑自行车没什么两样。你的舌头、嘴唇、声带,都是肌肉。它们需要被训练。你为什么发不好 /θ/ 音?因为你的舌头肌肉习惯了中文的发音位置,它对“伸到牙齿中间”这个动作感到陌生和别扭。怎么办?练呗。每天花个十分钟,不为别的,就是做口腔体操。把那些你觉得别扭的音,比如 /θ/, /ð/, /v/, /r/,挨个溜一遍。就像健身房里的力量训练,重复,重复,再重复。直到有一天,你不用思考,你的嘴巴就能自动做出那个形状。那一天,这个音就真正属于你了。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一点,你要 “通过”(get through) 的,是你自己心里的那道坎。
这个坎,叫“怕错”,叫“要面子”。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追求标准答案,害怕出丑。所以我们读英语,总想字正腔腔,每个音都发得跟教科书一样标准。一旦说错了,就觉得丢人现眼,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种心态是学语言的头号杀手。
你去看那些英语说得溜的非母语者,有几个是完全没有口音的?很少。但他们为什么能自信地交流?因为他们把语言当成了 工具,而不是一场 考试。工具嘛,能用就行,有点瑕疵怕什么?只要不影响沟通这个核心目的,口音甚至可以是你个人魅力的一部分。
所以,请务必 厚着脸皮 去说。
把每一次跟人交流,每一次在课堂上发言,每一次自言自语,都当成一次免费的“实战演练”。说错了?太好了!这说明你又发现了一个可以改进的“肌肉群”。别人纠正你?太棒了!这简直是VIP私教课。别人笑话你?那只能说明他格局小,你更没必要在意。
学习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纠正-进步”的循环。你犯的错越多,说明你尝试得越多,你离那个“通过”的终点就越近。
所以,through 怎么读?是 /θruː/。但如何真正“通过”英语学习的重重关隘?答案是,用耳朵代替眼睛,用模仿代替背诵,用肌肉的勤奋代替大脑的懒惰,以及,用一张无所畏惧的厚脸皮,去拥抱所有不可避免的错误和尴尬。
当你能笑着说出一个带着口音但无比流利的 “I finally got through it” 的时候,你就真的 through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