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come英语什么意思

“Come”是“来”的意思。但如果你只知道这个,那你在英语世界里基本上就是个寸步难行的“小白”。真的,不开玩笑。把“come”简单地等同于“来”,就像是说中国菜的精髓就是一个“炒”字。闹呢?这根本不是一回事。

这个词,come,它根本不是一个安安分分的动词,它是个“千面女郎”,是个“社交达人”,它能在各种语境里游刃有余,变幻出让你瞠目结舌的无数种身份。它有血有肉,有情绪,有方向感,甚至还有点哲学意味。

最基础的,当然,是物理上的位移。Come here! 过来!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你朋友在门口等你,你对你的狗招手,都是这个。它有一个清晰无比的方向性:朝着说话人的方向移动。这是它的原点,是它的老家。你让你远在纽约的朋友“come to Beijing”,而不是“go to Beijing”,因为你在北京,你是那个坐标原点。这是“come”和“go”最本质的区别,一个向心,一个离心。很简单?嗯,这只是热身。

然后,事情就开始变得奇妙了。

你有没有过那种体验?在某个落满灰尘的抽屉里,或者在旧书店的角落,突然就跟一件东西不期而遇了。你不是刻意去找的,它就那么“撞”进了你的视线。这种感觉,英语里有个完美的词组来形容:come across。我昨天整理旧物,came across an old photo,我偶然翻到一张老照片。你看,这不是“来”,而是一种“偶遇”和“发现”。它带着惊喜,带着不期而遇的命运感。你甚至可以come across as a bit arrogant,意思是你在别人眼里显得有点傲慢。神奇吧?从“偶遇”变成了“给人的印象”。

再想想头脑风暴的时候,团队里一片死寂,老板的脸越来越黑,这时候你灵光一闪,一个绝妙的点子像小灯泡一样“叮”地亮了。这个“点子冒出来”的过程,就是come up with。We need to come up with a new plan. 我们得想出一个新方案。这个“up”用得太妙了,就像点子从你大脑深处的海平面下,“咕嘟咕嘟”冒上来一样,充满了创造力和从无到有的过程感。你是在“孕育”和“产生”一个想法,而不是简单地“来”一个想法。

生病的时候呢?那种感觉,不是“砰”一下就病倒了,而是一点一点被不舒服的感觉侵蚀。喉咙有点痒,脑袋有点沉,你心里嘀咕,“坏了,我好像要感冒了”。这个“要……”的过程,这个疾病悄然降临的感觉,就是come down with。I think I’m coming down with a cold. 我感觉我要得感冒了。那个“down”,充满了被拉下水、状态向下的无力感。疾病不是“来”到你身上,它是把你“拖下水”。

还有那个万能的,几乎可以在任何口语场景里插一脚的Come on
它可以是鼓励。比赛落后了,朋友在旁边声嘶力竭地喊:Come on! You can do it! 加油!你能行的!
它可以是质疑和不耐烦。有人跟你吹牛说他昨天看到了外星人,你翻个白眼:Oh, come on! 得了吧!你骗谁呢?
它可以是催促。电影快开场了,你朋友还在磨磨蹭蹭:Come on! We’re going to be late! 快点儿!我们要迟到了!
这个短语的情绪,完全取决于你的语调。它可以是温暖的鼓励,也可以是尖锐的嘲讽。这哪里还是一个简单的“来”字能概括的?

更有趣的是,当“come”开始变得抽象,它就开始描述一种状态的转变,一种从无到有的“实现”。
Dreams come true. 梦想成真。梦想不是走过来的,它是从虚幻的愿望,变成了坚实的现实。
Spring has come. 春天来了。春天不是一个叫“春天”的人走到了你面前,而是整个世界从萧瑟变得生机勃勃,万物复苏,是一个季节状态的“降临”。
My shoelaces have come undone. 我的鞋带开了。鞋带从系好的状态,变成了散开的状态。
How did this come to be? 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它在探究一个结果的“缘起”。

在这些用法里,come扮演了一个“显现”和“发生”的角色。它代表着一种从潜伏到公开,从期待到现实的过程。真相总会come out(浮出水面),机会可能会come along(出现),一切都会come to an end(最终结束)。它描绘的是生命和事件流动的轨迹。

还有一些,已经变成了约定俗成的表达,你只能死记硬背,但一旦理解了,就会觉得妙不可言。
比如,When it comes to…,意思是“当谈到……”。When it comes to cooking, he’s an expert. 一提到做饭,他可是个专家。这个短语非常实用,它像一个聚光灯,瞬间把话题聚焦到一个特定的领域。
再比如,别人说了句话你没听清,或者觉得不可思议,你可以问:Come again? 能再说一遍吗?/你说什么?这比“What?”要委婉,比“Pardon?”要更口语化。
还有那个经典的How come?,它就等于“Why?”,但语气更惊讶,更像是“怎么会呢?”。比如朋友说“我不去了”,你问“Why?”,可能只是想知道原因。但你问“How come?”,就带上了一丝“咦?怎么回事?你不是说好要去的吗?”的意外感。

所以你看,“come”这个词,它的核心确实是“来”,是一种向心运动。但从这个核心出发,它像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大树,生长出了无数的枝桠。这些枝桠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偶然的发现(come across),灵感的迸发(come up with),状态的改变(come true),事件的发生(come to be),观点的呈现(come across as),话题的切入(when it comes to)。

学习“come”,你不能只背字典。你要去感受。去感受那个点子“冒上来”的“up”,去感受那个疾病“拖下水”的“down”,去感受那个真相“走出来”的“out”。你要把它放在鲜活的对话里,放在真实的生活场景里。它是一个有动态,有情感,有方向,甚至有画面感的词。

下次再看到“come”,别再条件反射地只想到那个单薄的“来”字了。试着去体会它背后那丰富的小宇宙。这个词,就像一个不断向你走来的朋友,每次见面,你都会发现他新的、让你着迷的一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come英语什么意思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