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从最基础的物理学定义说起。功率(P)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干活的快慢。你干了多少活(W),用了多长时间(t),一除就是功率。
公式是:P = W / t
- P 是功率,单位是瓦特(W)。
 - W 是功,单位是焦耳(J)。
 - t 是时间,单位是秒(s)。
 
这个公式是所有功率计算的祖师爷。比如,你把一个10公斤的箱子抬高2米,做的功大约是 W = mgh = 10kg × 9.8N/kg × 2m = 196焦耳。如果你用了2秒钟,那你的功率就是 P = 196J / 2s = 98瓦。你要是1秒钟就抬上去了,那你的功率就是196瓦。干活越快,功率越大。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打交道最多的还是电功率。下面咱们就重点聊聊电。
直流电(DC)功率计算
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比如你玩的无人机电池、你车上的电瓶,这些都是直流电。
最核心的公式就一个:P = V × I
- P 是功率,单位瓦特(W)。
 - V 是电压,单位伏特(V)。
 - I 是电流,单位安培(A)。
 
举个例子,一个12V的车载冰箱,工作电流是5A,那它的功率就是 P = 12V × 5A = 60W。很简单。
但是,有时候你不知道电压或电流,只知道电阻(R)。这时候就要用到欧姆定律(V = I × R)来帮忙了。通过代换,我们能得到另外两个常用的公式:
- 
P = I² × R
这个公式在你只知道电流和电阻时特别好用。比如,一根电线的电阻是0.5欧姆(Ω),通过了10A的电流。那这根电线自身消耗的功率(主要是发热)就是 P = (10A)² × 0.5Ω = 100 × 0.5 = 50W。这就是为什么大电流需要用粗电线,因为电阻小,发热功率就低。 - 
P = V² / R
这个公式在你只知道电压和电阻时用。比如,一个标着“220V”的电热毯,它的电阻丝是100Ω。那它的功率就是 P = (220V)² / 100Ω = 48400 / 100 = 484W。你看,只要电压和电阻是固定的,功率就是个定值。 
我刚学电的时候,也搞不清这三个公式用哪个。后来我明白了,就看你手里有什么已知条件。有电压和电流,就用P=VI。有电流和电阻,就用P=I²R。有电压和电阻,就用P=V²/R。它们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只是用的路子不同。
交流电(AC)功率计算
家里的插座、工厂的机器,用的都是交流电。这事儿就变复杂了。因为交流电里,电压和电流的步调不总是一致的。这就引出了一个叫“功率因数”的东西。
在交流电的世界里,功率分三种:
- 
视在功率(S)
这是电路里电压和电流的乘积,不管它们俩步调一不一致。它反映的是设备需要的总电量。
公式是:S = V × I
单位是伏安(VA)。比如你买的UPS不间断电源,上面标的“1000VA”,指的就是视在功率。 - 
有功功率(P)
这是真正干活的功率,能让灯发光、让电机转动。
公式是:P = V × I × cos(φ)
单位是瓦特(W)。我们平时交电费,交的就是这个有功功率消耗的电能。
这里的 cos(φ) 就是“功率因数”。它是个0到1之间的数。对于纯电阻负载,比如电暖器、白炽灯,电流和电压步调完全一致,cos(φ) = 1。这时候,有功功率就等于视在功率。
但是对于电机、日光灯这种感性负载,电流会滞后于电压,cos(φ) 就小于1,一般在0.7到0.9之间。
举个例子,一个220V的电机,工作电流是5A,功率因数是0.8。
它的视在功率是 S = 220V × 5A = 1100VA。
但它真正用来做功的功率是 P = 220V × 5A × 0.8 = 880W。
剩下的那部分去哪了?就变成了下面要说的无功功率。 - 
无功功率(Q)
这部分功率不干活,它只是在电路里和设备之间来回交换,用于建立磁场(比如在电机里)。
公式是:Q = V × I × sin(φ)
单位是乏(var)。
这三种功率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直角三角形来表示:视在功率(S)是斜边,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是两个直角边。它们满足勾股定理:S² = P² + Q²。 
三相交流电功率计算
工厂里的大型设备,基本都是三相电。计算公式要稍微变一下,多一个系数。
- 有功功率:P = √3 × V_line × I_line × cos(φ)
 - 视在功率:S = √3 × V_line × I_line
 
这里的√3约等于1.732。V_line 和 I_line 分别是线电压和线电流。在中国,工业三相电的线电压一般是380V。
比如,一台三相电机,线电压是380V,线电流是10A,功率因数是0.85。
那它的有功功率就是 P = 1.732 × 380V × 10A × 0.85 ≈ 5594W,也就是差不多5.6千瓦。
看设备铭牌的时候,这个公式非常重要。你不能直接用380V乘以10A,那样算出来是不对的。
机械功率计算
功率不光是电学里有,机械领域也一样。
- 
直线运动
公式是:P = F × v- P 是功率(W)。
 - F 是作用力(N,牛顿)。
 - v 是速度(m/s,米/秒)。
 
比如,一个起重机用5000N的力,以0.5m/s的速度匀速吊起一个货物,那此时起重机的输出功率就是 P = 5000N × 0.5m/s = 2500W,即2.5千瓦。
 - 
旋转运动
这个在发动机和电机上用得最多。
公式是:P = T × ω- P 是功率(W)。
 - T 是扭矩(N·m,牛顿·米)。
 - ω 是角速度(rad/s,弧度/秒)。
 
这个公式对工程师来说很核心,但对普通人不太直观。我们更熟悉的是“马力”和“转速(RPM,转/分钟)”。所以有个更实用的换算公式:
P(kW) = T(N·m) × RPM / 9550
这个9550是个换算常数,是从单位换算(2π / 60 × 1000)来的,不用深究,记住就行。
比如,一辆汽车的发动机,在3000转/分钟(RPM)的时候,输出扭矩是200牛·米(N·m)。
那它此时的功率就是 P = 200 × 3000 / 9550 ≈ 62.8 kW。
如果你想换算成马力(hp),就用千瓦数乘以1.36左右。62.8kW × 1.36 ≈ 85.4马力。
汽车广告里说的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就是用这个关系算出来的。 
最后,说几个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的点:
*   单位要统一。 计算前一定把所有单位都换算成国际标准单位(瓦、伏、安、欧、米、秒、牛顿),不然算出来结果肯定是错的。
*   分清直流和交流。 拿直流公式去算交流,或者反过来,都是常见的错误。尤其是在有电机的设备上,必须考虑功率因数。
*   看设备铭牌。 任何电器或机械设备上都有个小牌子,上面标着额定电压、功率、电流等关键信息。这是最可靠的数据来源。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