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聊“先入为主”这个词吧。
你肯定有过这种经历。公司来了个新同事,第一次见面,他穿着一件有点皱的T恤,说话声音不大,眼神有点躲闪。你心里可能就“嘀”一下,给他贴了个标签:这人估计不太好合作,可能有点闷,能力也许一般。
然后,接下来好几个星期,你都会下意识地找证据来证明你的第一印象是对的。他开会没发言?“看吧,果然闷。” 他没主动揽活?“嗯,不够积极。”
但可能过了两个月,你偶然发现他是一个编程大神,之前一个特别难的系统bug就是他熬了两个通宵悄悄解决的。他只是不爱出风头。这时候你才反应过来,哦,原来我看走眼了。
这个“看走眼”的过程,核心就是“先入为主”。
说白了,就是你接收到的第一个信息,或者你对人、对事的第一印象,会像一个“锚”一样,深深地扎在你的脑子里。后面再有新的信息进来,你不是客观地看待它们,而是把它们都拉到这个“锚”的旁边,看看它们是不是跟你的第一印象对得上。对得上的,你就接受;对不上的,你可能就忽略了,甚至排斥。
这背后其实是咱们大脑的一种“偷懒”机制。
大脑每天要处理的信息太多了,它累。所以它就想找捷径,用最快的速度给周围的一切分类、下定义,这样能节省能量。见到一个人,大脑会立刻扫描他/她的外貌、穿着、言谈举止,然后迅速从自己的“数据库”里,也就是过去的经验里,找一个最像的模板套上去。
比如,你以前遇到过几个说话油腔滑调的人,结果都不太靠谱。现在你又遇到一个说话风格类似的,你的大脑就会立刻发出警报:“注意!这类人不靠谱!” 它根本懒得去花时间深入了解这个人到底怎么样,直接套用旧模板是最省事儿的。
这个机制在远古时代可能救过我们的命。比如,看到一团毛茸茸、黄黑相间的东西在草丛里动,我们祖先的大脑会立刻判断:“老虎!快跑!” 而不是停下来仔细研究:“嗯,让我看看它的胡须有多长,花纹好不好看。” 等你研究完了,你也就成了老虎的午餐。
但是在现代社会,这种“快思考”模式经常给我们带来麻烦。
最大的麻烦就是,它会阻碍我们认识真相。世界是复杂的,人也是多面的。用一个简单的、粗糙的第一印象去定义一个人或一件事,就像用一张手机拍的模糊照片去评价一部高清电影。你看到的,只是一个失真的轮廓。
我之前就吃过这种亏。几年前,我要跟一个客户谈合作,资料上写着对方公司的创始人是个“95后”。我心里咯噔一下,第一反应就是:这么年轻,估计公司不大,想法可能不成熟,合作起来会很费劲。
抱着这种心态去开会,我准备的方案都偏保守,说话也带着点“前辈指导后辈”的口气。结果呢?对方一开口,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对行业的理解比我还深。他公司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也远超我的想象。那次会我开得特别被动,差点丢掉那个合同。就是因为我的“先-入-为-主”,让我从一开始就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而且,先入为主的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为它会制造一种“信息过滤网”。
你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支持你第一印象的证据,而自动过滤掉那些反对的证据。心理学上管这个叫“证实性偏见”(Confirmation Bias)。
还是那个新同事的例子。你觉得他“闷”,所以你会特别留意到他一个人吃饭、开会不说话的场景。但你可能完全没注意到,他在茶水间跟别人聊技术问题时,其实说了很多话,眼睛里还闪着光。你的大脑会自动把后面这个场景过滤掉,因为它跟你已经下好的“他很闷”这个结论不符。
久而久之,你的世界里就充满了各种“证据”,来证明你最初的想法是对的。你就会越来越觉得,“看,我果然没看错他。” 但事实是,你只是看到了你想看到的那部分而已。
那么,怎么才能摆脱这个思维陷阱呢?这事儿不容易,因为它几乎是人的本能。但是,我们可以刻意练习,让自己慢下来。
第一步:意识到它的存在。
你得先知道,你的大脑有这个“爱走捷径”的毛病。当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飞快地做出一个判断时,在心里给自己提个醒:“等一下,这只是我的第一印象,它不一定是真的。” 光是能有这个“等一下”的念头,你就已经比大多数人强了。
第二步:延迟判断,收集更多信息。
别急着下结论。告诉自己,在没有足够的信息之前,不下最终判断。就像一个侦探,不能只根据第一个脚印就认定凶手是谁。你需要找到更多的线索,比如指纹、目击证人等等。
对待一个人也一样。不要因为一次见面就给他“定性”。多观察、多交流。看看他在不同场合的表现,听听别人对他的评价(当然也要辩证地听),你掌握的信息越多,你的判断才越可能接近真实。
第三-步:主动寻找反面证据。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因为这需要你对抗自己的本能。
当你觉得一个人“不靠谱”的时候,逼着自己去找一个他“靠谱”的例子。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比如,“虽然他说话有点夸张,但他上次答应我的事,确实准时做到了。”
当你觉得一个方案“肯定不行”的时候,强迫自己去想出这个方案的三个优点。
这个练习的目的,不是让你强行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而是为了打破你脑子里那个“信息过滤网”,让你看到被你忽略掉的另一面。这样做,你的视野才会变得完整和平衡。
第四步:把事实和你的解读分开。
这是个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
“他开会时看了三次手机。”这是一个事实。
“他开会不认真,对这个项目不感兴趣。”这是你的解读。
解读,往往就混合了你的第一印象和个人偏见。
当你发现自己快要下结论时,先问问自己:哪些是客观发生的事实?哪些是我自己的想法和猜测?把这两者分开,能让你瞬间清醒很多。你会发现,很多时候,让你生气的、失望的,其实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你对事实的负面解读。
总而言之,先入为主就像一副无形的眼镜。你一旦戴上,看什么东西都会带上特定的颜色。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常提醒自己,把这副眼镜摘下来,擦一擦,看看这个世界本来的颜色。这需要刻意练习,需要耗费一些脑力,但这么做是值得的。因为它能让你更少地误解别人,更少地错过机会,让你看到一个更真实、更丰富的世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