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词儿。
字面意思拆开看,很简单。玉,就是玉石,很贵重,质地纯粹。瓦,就是瓦片,盖房子用的,很普通,摔碎了也不心疼。所以,“宁为玉碎”,就是说我宁愿像一块玉一样,哪怕最后被打得粉碎,我也保持我玉的本质。“不为瓦全”,就是说,我绝不像一块瓦片那样,为了保全自己完整的形状,就苟且偷生。
说白了,就是一种选择。在尊严、原则和生命、利益之间,选择前者。这是一种很刚烈的价值观。
这词儿有个出处,是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事情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当时有个皇帝叫高洋,这人很残暴。他建立北齐,取代了之前的东魏。东魏的皇族姓元。高洋当了皇帝后,总觉得这些姓元的旧皇族是个威胁,就想把他们全杀了。但他又想找个借口,于是就搞了一出“赐姓”的戏码,要求所有姓元的皇族都改姓高,跟他姓。
大部分人都怂了。毕竟小命要紧,改个姓算什么。有个叫元景安的皇族,不仅自己改了,还特别积极地劝别人也改。他跑去劝他的堂兄,叫元景皓。
元景安说:“哥们,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在天下都是高家的了,我们留着这个‘元’姓有什么用?不如改了姓,还能保住富贵和性命。”
元景皓听完,直接回了一句载入史册的话:“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他的意思很明确:我生来是元家的子孙,这是我的身份和尊严。让我为了活命就抛弃自己的姓氏,像个没骨气的瓦片一样完整地活下去,我做不到。我宁愿像玉一样,保持我的高贵和纯粹,哪怕最后被毁灭。
结局很惨烈。元景皓因为这句话,被高洋下令处死了。而那个劝他的元景安,因为“识时务”,后来平步青云,过得很好。
你看,这个故事把“玉碎”和“瓦全”的代价和结果,都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了。选择玉碎,可能马上就死。选择瓦全,可以活,还能活得不错。所以,这个成语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一种悲壮和决绝的味道。它考验的不是小事,而是人性里最根本的东西。
但是,这词儿在今天用,意思就宽泛多了。我们大部分人一辈子也遇不到要掉脑袋的选择。可是在生活和工作里,类似“玉碎”还是“瓦全”的困境,其实天天都在上演。
举个我身边的例子。我有个朋友是做设计的,有一次他们公司接了个大客户,对方要求很高,预算也给得足。但客户的审美有点一言难尽,提的要求很不专业,甚至可以说是瞎指挥。比如要求logo用五种颜色,还要不停闪烁。我朋友和他的团队觉得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完全是垃圾,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他的老板找他谈话,意思很明确:客户是上帝,他要什么就给什么。先把这笔钱赚到手再说,作品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能活下去。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瓦全”逻辑。为了公司的生存(保全),可以放弃设计的专业原则。
我朋友当时就很纠结。最后,他还是带着团队,按照专业标准做了一版,同时也按照客户的要求做了一版。他先是给客户展示了专业版本,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这样设计,它的逻辑和美感在哪里。客户当然不满意。然后他才拿出客户要求的那一版,说:“如果您坚持,我们也可以这样做,但作为专业设计师,我们不推荐。”
这个举动其实很冒险,等于是在挑战客户。最后客户虽然还是选了他们自己那一版,但对我朋友团队的专业态度留下了印象。项目结束后,我朋友就辞职了。他说:“我可以为了公司赚钱,但我不能亲手做一堆垃圾出来,还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是我的‘玉’。”
你看,他没有丢掉工作,也没有跟老板硬碰硬。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守住了底线,最后选择离开,这就是一种现代版的“宁为玉碎”。他的“碎”,不是生命的消失,而是职业生涯的一次中断。但他保全了自己作为设计师的原则和尊严。
再比如学术圈。一个学者发现某个主流理论有漏洞,他如果把研究成果发出来,会得罪很多权威,甚至影响自己的前途。他是选择保持沉默,安安稳稳地当个“瓦全”的教授,还是选择说出真相,冒着被整个圈子排挤的风险,去做那块“碎玉”?
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伽利略坚持日心说,被教会审判。布鲁诺因为宣传哥白尼的学说,被活活烧死。他们都是“宁为玉碎”的典型。他们的“玉”,就是科学真理。
当然,我们也要警惕一点:别把“宁为玉碎”用错了地方。
有些人不是在坚守原则,他就是在抬杠。比如在团队里,大家为了一个目标,讨论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A。你非要坚持你的方案B,说不听我的就是对我的不尊重,然后就撂挑子不干了。这就不是“宁为玉碎”,这是缺乏团队精神,是蠢。
怎么区分呢?关键看你的“玉”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的“玉”是关乎人格尊严、道德底线、法律法规、科学真理这种大是大非的东西,那该碎就得碎。比如让你做假账,让你出卖朋友,让你剽窃他人成果,这种时候妥协了,你就不是“瓦全”,你是同流合污。
但如果只是工作方法、个人偏好、可商量的利益,这种时候还高喊“宁为玉碎”,那就有点可笑了。这种不叫原则,叫固执。懂得在非原则问题上妥协,是一种智慧,是为了更好地保全那块真正重要的“玉”。
所以,想实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你得先搞清楚两件事:
第一,你自己的“玉”是什么?你人生中最不能放弃的东西是什么?是诚实?是善良?是公平?还是你的专业操守?你得想清楚,把它定义出来。这样,当冲突来临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要保卫的是什么。
第二,分清什么是“玉”,什么是“瓦”。别把鸡毛蒜皮的小事当成不可动摇的原则。一个真正有风骨的人,是内心有坚守,但外在是谦和、懂得变通的。他不会在任何事情上都表现得像个斗士,他只在自己的“玉”被触碰时,才会亮出底线。
总的来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它要求人有清晰的价值观,还要有面对巨大压力甚至牺牲的勇气。它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在一次次具体选择中,用行动做出来的证明。它告诉我们,人的价值,不在于活得多久,形状多完整,而在于活得有没有质感,有没有守住那些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