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就业观念

很多人聊到工作,第一反应还是找个“好单位”。什么叫好单位?稳定、体面、福利好,最好能一眼望到退休。这个想法没错,我爸妈那辈人就是这么过来的,进一个单位,踏踏实实干一辈子。但现在,这个观念可能有点过时了,甚至可以说,有点危险。

为什么危险?因为环境变了。以前是大锅饭,现在是市场经济。公司不再是你的家,你和公司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商业合作。公司付钱,买你的时间和技能,帮你创造价值。当你的技能不再匹配公司的需求,或者公司经营不善需要裁员时,这种合作随时可能中止。你看这几年,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金饭碗的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消息还少吗?很多人前一天还在写代码,第二天就得抱着纸箱子走人。这就是现实。

所以,我们必须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别再把“公司”当成唯一的依靠。你的安全感,不应该来自你的公司有多大,而应该来自你自己的能力有多强。

要把自己当成一家公司来经营。你,就是“你有限公司”的CEO。你的主业工作,只是接了你公司的一个大客户、一个长期订单。这个客户很重要,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但它不应该是你唯一的客户。如果这个大客户有一天不跟你合作了,你的公司是不是就得倒闭?显然不能这样。

一个健康的公司,一定是有多个客户,有不同的收入来源。这样才能抵抗风险。放到个人身上,也是一个道理。你的职业规划,不应该仅仅是“我要在这家公司升到什么职位”,而应该是“我要打造哪些值钱的技能,让更多人愿意为我的技能付费”。

那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步,盘点你的技能资产。别只盯着你工作岗位上用的那些。把你所有的能力都写下来。比如,你PPT做得特别好,每次做完汇报,同事都来问你怎么做的;你英语口语很流利,能跟外国人无障碍交流;你很会收纳,能把乱七八糟的房间整理得井井有条;你特别会给朋友旅行做攻略。这些,都是你的技能。它们现在可能没给你带来直接收入,但它们是你的潜在资产。

第二步,思考怎么让这些技能产生价值,哪怕是很小的价值。这不等于让你马上去搞副业,而是培养一种“价值交换”的思维。比如,你PPT做得好,能不能帮一个朋友的公司做个商业计划书的PPT,收个几百块钱?这不就是一次小小的商业合作吗?你英语好,能不能在一些线上平台接点简单的翻译稿件?你收纳能力强,能不能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你的收纳技巧,看看有没有人愿意付费请你上门指导?

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立刻赚大钱。而是为了验证一件事:你的技能,在离开你当前的公司后,到底有没有人愿意买单。这个验证过程,会极大地增强你的信心。你会发现,原来你的价值并不完全依赖于你胸前的工牌。

第三步,持续学习,但要有目的地学。别看别人考这个证,你也去考;看别人学编程,你也去学。学习的出发点,应该是“市场需要什么”以及“我擅长什么”的交集。关注你所在行业的新闻,看看技术在怎么变,商业模式在怎么变。然后思考,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你需要补充哪些新技能。比如,你是做市场营销的,现在短视频这么火,你是不是得学学视频剪辑和直播运营?你是做设计的,AI绘画工具出来了,你是不是得去了解一下怎么用AI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这种学习,不是为了拿个证书给谁看,而是为了让你这家“一人公司”的产品(也就是你的能力)更有市场竞争力。

而且,还有一个观念要变。以前我们觉得,跳槽太频繁不好,显得不稳定。现在,合理的跳槽是给自己“涨价”的最快方式之一。当然,我不是鼓励你毫无规划地乱跳。每一次跳槽,都应该是一次主动的职业升级。要么是去了更好的平台,要么是薪资有明显提升,要么是接触到了更核心的业务。如果你在一个地方待了好几年,工资没怎么涨,也学不到新东西,那你就不是在积累经验,你是在消耗自己。

很多人会觉得,这么想、这么做,太累了。上班已经够辛苦了,下班还要琢磨这些。确实累。但这种主动的累,比将来被动失业时的焦虑和无助,要好得多。这是一种投资,投资的是你自己的未来。

说到底,新的就业观念,本质上就是把人生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你的职业生涯,不是一条被规划好的轨道,而是一片需要你自己去探索的旷野。你的工作,是你用来探索这片旷野的交通工具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一个。你随时可以换乘,甚至可以自己造一辆更好的车。

所以,别再问“去哪家公司能稳定一辈子”了。这个问题已经没有答案了。现在应该问自己:“我有什么样的能力,能让我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有饭吃?”当你能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时,你就不会再为工作的事情过度焦虑了。你的安全感,来自于你的不可替代性,来自于你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就业观念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