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成语的故事,你可能听过,很简单。说有个人,他丢了一把斧子。他心里就琢磨,谁偷的呢?他想来想去,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
这个念头一出来,他就开始“找证据”了。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样子,觉得鬼鬼祟祟的,像是偷了东西心虚。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也觉得不对劲,藏着掖着,好像在掩饰什么。甚至那个孩子脸上的表情,在他看来,都写满了“我就是小偷”这几个字。总之,怎么看怎么像偷斧子的人。
过了几天,他在自己家山谷里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砍柴的时候,不小心掉在那儿了。
第二天,他又看见邻居家的孩子。这时候再看,他觉得这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语气、脸上的表情,没有一样像是小偷,完全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天真无邪的孩子。
你看,这事儿是不是挺荒诞的?斧子没丢的时候,孩子是正常的。丢了斧子怀疑他之后,他浑身都是“贼样”。找到了斧子,他又变回了正常人。
孩子变了吗?没有。从头到尾,他还是那个他。真正变的是那个丢斧子的人的心态,他的主观判断。
所以,“疑邻盗斧”的意思,说的就是当你带着有色眼镜(也就是偏见)去看人或事的时候,你会把所有无关的信息都解读成支持你偏见的“证据”。你不是在客观地观察,你是在为你内心的判决书找论据。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叫“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大脑很懒,它喜欢走捷径。一旦我们对某件事有了一个初步的看法,我们的大脑就会倾向于去寻找那些能证实这个看法的证据,而自动忽略、过滤掉那些与我们看法相悖的证据。
因为推翻自己的观点,是件很痛苦、很耗费精力的事。承认自己错了,需要勇气。而证明自己“果然是对的”,会带来一种满足感。大脑为了让我们舒服,就会不停地帮我们找证据,来维护我们最初那个,哪怕是错误的判断。
这东西在生活里太常见了。
我之前带过一个团队。团队里有个年轻人,小A,性格比较内向,平时话不多。有一次,一个很重要的项目节点,他负责的部分出了点小纰漏,虽然很快就补救了,但还是造成了一点点延误。从那以后,我就对他有了一个“不靠谱”的印象。
这个印象一旦形成,可怕的事情就发生了。
之后开会,他没怎么发言,我心里的声音是:“看吧,没想法,工作不主动。” 但实际上,他可能只是习惯先听别人说,自己想清楚了再说。
我路过他工位,看到他在浏览网页,我心里又会想:“上班摸鱼,果然不靠谱。” 但我没看到的是,他可能刚刚完成一个高强度的任务,正在放松几分钟,或者是在查和工作相关的资料。
有一次,另一个同事小B的项目也出了问题,问题比小A那次还大。但因为我一直觉得小B“能力强、有责任心”,我看到他出问题,第一反应是:“哎呀,这个项目难度太高了,难为他了,我们得帮帮他。”
你看,同样是出问题,因为我心里预设的立场不一样,我的解读就完全不同。我对小A,是在找他“不靠谱”的证据。我对小B,是在为他的“靠谱”形象找合理的解释。
后来,公司搞了一次匿名的360度评估,就是同事之间互相评价。我惊讶地发现,小A在所有同事那里的评价都极高,说他做事扎实、考虑周全,而且默默帮别人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我这才意识到,我的“疑邻盗斧”有多离谱。我差点因为自己的偏见,埋没了一个优秀的员工。
从那以后,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当我对某个人或某件事产生一个负面判断时,我会立刻停下来,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的这个判断,是基于客观事实,还是我的主观感受?
- 有没有可能存在其他解释?
- 我能不能找到三个,哪怕只有一个,能推翻我这个判断的证据?
这就像是在自己的脑子里,强行引入一个“反对派”律师。这个律师不负责别的,就专门负责挑你的刺,反驳你的观点。
比如,你怀疑新来的同事在“抢功劳”。
你提交的报告,他补充了几点,然后被老板表扬了。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你看,他就是想表现自己,把我的功劳分走一部分。”
这时候,你脑子里的“反对派律师”就该出场了。
“反对派律师”会问你:
* “他补充的那几点,是不是确实让报告更完善了?从公司的角度看,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 “有没有可能,他只是单纯地想把工作做得更好,而不是针对你?”
* “你回忆一下,上次开会,你提出一个观点,他是不是也公开表示支持?如果他真要抢功劳,为什么那时候要帮你说话?”
当你开始这样强迫自己从反方向思考,你看到的世界就会立体很多。你不会轻易地被第一反应绑架,然后一路走到黑。
“疑邻盗斧”的危害,远远不止是误会一个人那么简单。
在亲密关系里,一旦一方开始怀疑另一方不忠,那另一方的所有行为都会变得可疑。加班晚归是“在和别人约会”,手机响了没当面接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朋友聚会回来晚了是“借口”。这种怀疑会像毒药一样,慢慢侵蚀掉所有的信任,最后把关系推向终结。很多时候,不是真的有什么问题,而是怀疑本身制造了问题。
在更大的社会层面,地域黑、性别歧视、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本质上都是放大版的“疑邻盗斧”。一些人因为听说过某个地方的人有某种不好的特质,当他真的遇到一个来自那个地方、并且恰好有那种特质的人时,他就会说:“你看,我说的没错吧,他们那儿的人都这样!” 他会把这个个例当成普遍真理,而自动忽略掉成千上万个不符合这个 stereotype(刻板印象)的普通人。
那么,怎么才能把那把“丢失的斧子”尽快找回来,别让自己一直活在偏见里呢?
第一步,承认自己会犯错。要明白,“确认偏误”是人类大脑出厂设置的一部分,没人能完全幸免。所以,对自己的第一判断保持警惕,是一种智慧。告诉自己:“我现在的这个想法,可能只是个假设,不一定是事实。”
第二步,刻意练习“事实”和“观点”的分离。什么是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可以被验证的。比如,“邻居的孩子从我家门口走过”。什么是观点?观点是你的主观解读。比如,“他走路的样子鬼鬼祟祟”。当你有了一个负面想法时,试着把它拆解开。哪些是事实,哪些是你的解读?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是把自己的解读当成了事实。
第三步,延迟判断。当你觉得某件事不对劲,或者某个人有问题时,别急着下结论。让子弹飞一会儿。信息不全的时候,任何结论都可能是危险的。就像那个丢斧子的人,如果他不是马上就认定是邻居孩子偷的,而是先想想“斧子还可能在哪儿”,他可能早就找到了,也不会有后面那些荒唐的猜疑。
说到底,“疑邻盗斧”这个故事,是在提醒我们,我们看到的世界,很多时候只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射。你心里充满怀疑,那你看到的世界就处处是敌人;你心里阳光坦荡,那你看到的人和事,也就没那么阴暗。
真正需要我们警惕的,往往不是别人有多坏,而是我们自己那颗轻易下判断、并固执地为自己辩护的心。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