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r,s构型判断

说到r,s构型,很多人就头大。课本上的定义绕来绕去,什么“顺序规则”、“顺时针为R”、“逆时针为S”,看着都懂,一到自己上手判断就懵。这东西其实没那么玄乎,就是一套给分子“左右手”定性的规则。你把它想成给双胞胎起名字,一个叫大毛,一个叫二毛,总得有个方法区分开。

我们先搞清楚为啥要费劲搞这个。化学里有个概念叫“手性”,就跟你的左手和右手一样。它们长得一模一样,互为镜像,但你怎么转都无法完全重合。有手性的分子就是这样,它们互为镜像的两种形式叫做对映异构体。这两种分子物理性质(比如熔点、沸点)基本一样,但化学性质,尤其是在生物体内的反应,可能天差地别。比如一种药是良药,它的对映异构体可能就是毒药。所以,准确区分它们就变得很重要。R,S构型就是国际通用的区分方法,叫“Cahn-Ingold-Prelog顺序规则”,简称CIP规则。

好了,不扯背景了,直接上干货。判断R,S构型,就三个步骤,一步一步来,绝对不会错。

第一步:找到手性碳

手性碳,就是连接了四个“完全不同”的基团的碳原子。注意,是“完全不同”。-CH3(甲基)和-CH2CH3(乙基)就是不同的。-CH2OH和-CH2CH3也是不同的。你先在分子里把这个碳原子找出来,我们就以它为中心开始分析。如果一个分子没有手性碳,那就不用判断R,S构型了。

第二步:给四个基团排顺序(定长幼)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规则其实很简单,就是比原子序数。

规则1:直接比与手性碳相连的第一个原子。
原子序数越大,顺序越靠前(优先级越高)。我们把顺序标为1, 2, 3, 4。1最大,4最小。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手性碳连着 H(氢)、-OH(羟基)、-NH2(氨基)和 -CH3(甲基)。
我们看直接连在碳上的原子:H, O, N, C。
查一下原子序数:O(8) > N(7) > C(6) > H(1)。
所以顺序就是:-OH (1) > -NH2 (2) > -CH3 (3) > H (4)。
这很简单,对吧?

规则2:如果第一个原子相同,就往后比,直到比出胜负。
这就像打扑克牌,第一张牌一样大,就比第二张。
比如,一个手性碳连着 -CH3(甲基)和 -CH2CH3(乙基)。
第一个原子都是C,平手。
那就看这个C后面连着什么。
甲基的C,后面连着 (H, H, H)。
乙基的C,后面连着 (C, H, H)。
现在我们比较这两组原子。拿出每一组里最大的那个来PK。乙基这边最大的原子是C,甲基那边最大的原子是H。C的原子序数比H大,所以乙基胜出。
因此,-CH2CH3 (乙基) 的顺序要优于 -CH3 (甲基)。

再来个复杂点的,比较-CH(CH3)2(异丙基)和-CH2CH2CH3(正丙基)。
第一个原子都是C,平手。
第二个原子,我们看它们各自连了什么。
异丙基的C,连着 (C, C, H)。
正丙基的C,连着 (C, H, H)。
拿出各自最大的来PK。异丙基是C,正丙基也是C,还是平手。
那就再拿出第二大的来PK。异丙基第二大的是C,正丙基第二大的是H。C比H大,所以异丙基胜出。
因此,-CH(CH3)2 (异丙基) 的顺序优于 -CH2CH2CH3 (正丙基)。
这个方法叫“第一不同点”原则,谁先出现一个更大的原子,谁就赢。

规则3:双键或三键怎么算?
这个规则有点特殊。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假想键”。
一个C=O双键,就当这个C连了两个O,同时那个O也连了两个C。
一个C≡N三键,就当这个C连了三个N,同时那个N也连了三个C。
举个例子,比较 -CHO(醛基)和 -CH2OH(羟甲基)。
手性碳连的第一个原子都是C,平手。
醛基的C,通过双键连着一个O,还有个单键连着H。根据规则,我们把它看成连着 (O, O, H)。
羟甲基的C,连着一个O,还有两个H,也就是 (O, H, H)。
现在比较 (O, O, H) 和 (O, H, H)。
最大的都是O,平手。
第二大的,醛基是O,羟甲基是H。O比H大,所以醛基胜出。
因此,-CHO (醛基) 的顺序优于 -CH2OH (羟甲基)。

只要你把这三条排序规则搞懂,99%的基团你都能排出顺序来。

第三步:立体判断(开车打方向盘)

排好1, 2, 3, 4的顺序后,最后一步就是判断方向了。
把这个四面体分子想象成一个方向盘,你从手性碳看向那个顺序最小的基团(4号基团)。也就是说,你要把4号基团放在离你最远的位置。

标准情况:4号基团在虚线上(朝向纸面后方)
这是最简单的情况。4号基团已经在后面了,你不用管它。直接看剩下1, 2, 3三个基团的排列方向。
从1号 → 2号 → 3号,画一个圆弧。
如果这个方向是顺时针,那它就是 R 构型。(R来自拉丁文Rectus,意为“右”)。
如果这个方向是逆时针,那它就是 S 构型。(S来自拉丁文Sinister,意为“左”)。
你可以记成:顺R,逆S。

特殊情况1:4号基团在楔形线上(朝向你,冲出纸面)
很多人在这里卡住。其实有个超简单的技巧。
你就当没看见4号基团在前面,还按照标准情况去判断。从1→2→3画圈,看看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然后,把得出的结论反过来
比如,你画出来是顺时针,按理说是R,但因为4号基团在前面,所以真实构型就是S。
你画出来是逆时针,按理说是S,但因为4号基团在前面,真实构型就是R。
为什么可以这样?因为你从前面看和从后面看,旋转方向正好是相反的。这个方法在考试时最快,最不容易出错。

特殊情况2:4号基团在实线上(在纸平面内)
这个稍微麻烦一点,但也有技巧。
最好的方法是“交换法”。你可以把4号基团和那个在虚线上的基团交换一下位置。这样,4号基团不就跑到后面去了吗?
但是,你要记住一个化学原理:手性碳上的任意两个基团交换一次,分子的构型就会翻转(R变S,S变R)。
所以,操作步骤是:
1. 把4号基团和在虚线位置的基团交换。
2. 对交换后的新分子进行判断(这时4号基团已经在后面了,按标准情况判断)。
3. 把你得到的结论反过来,就是原始分子的真实构型。

举个例子:你判断出交换后的分子是R构型,那么原始的、没交换过的分子就是S构型。

我当年学这个的时候,最大的感悟就是,别试图在大脑里凭空旋转分子,除非你空间想象力超强。大多数人转着转着就把自己转晕了。就老老实实地用规则,尤其是处理特殊情况的技巧,把问题简化成纸面上的操作。

最后,强烈建议去买一个最便宜的分子结构模型。几十块钱。把这些让你困惑的分子亲手搭出来,拿在手里转一转,亲自感受一下从不同角度看过去是什么样的。当你把一个4号基团从前面转到后面时,你会亲眼看到1-2-3的顺序方向是怎么变化的。这种物理上的直观感受,比看书、看屏幕上的2D图像效果好得多。练上几个例子,你就会发现,R,S构型判断真的就是个按部就班的技术活,一点也不神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r,s构型判断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