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陈胜、吴广那帮哥们儿。没错,这八个字说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
这事儿发生在秦朝末年,具体来说是秦二世胡亥刚上台的时候。秦始皇是挺厉害,统一了六国,干了不少大事,但也把老百姓折腾得够呛。他儿子胡亥呢,比他爹还能折腾,而且还是个糊涂蛋。当时秦朝的法律,那叫一个严苛。严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陈胜、吴广当时不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就是普通的农民。朝廷征发了他们和另外九百多个壮丁,要去渔阳(大概在今天北京密云那一带)戍边。他们这群人走到大泽乡(今天安徽宿州)的时候,天天下大雨,路都给淹了,根本走不了。这下麻烦大了。
按照秦朝的法律,误了期限,不管你是什么原因,哪怕是天灾,一律处死。就是这么不讲道理。陈胜和吴广一合计,这下完蛋了。往前走,赶到渔阳也迟到了,是死;现在停在这里,也是死。反正横竖都是个死,那还不如拼一把。
于是,在一个晚上,陈胜找吴广商量:“现在跑路也是死,造反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怎么样?” 这里的“死国”不是为秦国去死,而是说干一番大事业,哪怕死了也值。接着,他又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在当时简直是石破天惊。意思就是,那些当王称侯、做大将军的,难道天生就是富贵命吗?我们凭什么就得一辈子受穷,最后还因为一场雨被砍头?
这句话点燃了所有人心中的火。但是,光有口号还不行,还得有点“神迹”来增加说服力。古代人比较信这个。于是他俩搞了两个小动作。
第一招,他们偷偷把写着“陈胜王”三个字的布条塞进一条鱼的肚子里。戍卒们买鱼做饭,发现了布条,都觉得这事太神奇了。第二招,他们让吴广半夜三更跑到营地附近的破庙里,点上篝火,学狐狸叫,喊“大楚兴,陈胜王”。为什么是“大楚”?因为这帮戍卒大部分是楚国人,秦灭六国,楚国人最恨秦国。这么一搞,大家心里就更犯嘀咕了,觉得陈胜这哥们儿可能真不是一般人,是老天派来拯救大家的。
人心聚齐了,下一步就是动手。他们找了个机会,趁着押送他们的两个秦朝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说要逃跑,激怒军官。军官果然上当,拔剑要砍他。说时迟那时快,陈胜和大家一拥而上,把两个军官给宰了。
这下,回头路是彻底没有了。接下来就是起义的关键环节,也就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由来了。
他们这九百多人,都是平头百姓,手上哪有什么像样的武器?别说刀枪剑戟了,连把菜刀都未必人人有。怎么办?那就砍树,把树枝削尖了当长矛,把木棍当大棒。这就是“斩木为兵”。
那旗帜呢?古代打仗得有旗帜,不然队伍乱糟糟的,也不知道听谁指挥。他们更没有旗子了。于是,他们就把竹竿砍下来,在竿头绑上衣服或者布条,高高举起来,当作旗帜。这就是“揭竿为旗”。
这八个字,画面感特别强。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手里拿着最简陋的武器,举着最粗糙的旗帜,对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发出了怒吼。他们没有精良的装备,没有周密的计划,甚至连个像样的根据地都没有,有的只是一股活下去的决心和对暴政的愤怒。
起义军建立后,他们打出了“张楚”的旗号,意思是张大楚国。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队伍迅速壮大,附近的穷苦百姓一听有人带头反抗秦朝,都纷纷加入。起义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下了一座又一座城池。陈胜在攻占陈县(今天河南淮阳)后,就自立为王了。
但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来得快,去得也快。前后只持续了六个月就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很复杂。
首先,陈胜当了王之后,有点飘了。他开始听不进不同意见,还杀了一些跟他一起起义的老兄弟。这就导致了内部人心不稳。他的亲密战友吴广,在带兵攻打荥阳的时候,因为和部下将领意见不合,居然被部下杀害了。这对起义军是个沉重的打击。
其次,起义军虽然人多,但成分复杂,缺乏训练,说白了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打顺风仗还行,一旦遇到秦朝的正规军,比如名将章邯率领的军队,就完全不是对手了。
最后,他们的战略也有问题。战线拉得太长,兵力分散,导致各路兵马之间无法有效配合,最终被秦军各个击破。最终,陈胜兵败逃亡,被自己的车夫杀了。
那么,这场起义是不是就彻底没意义了呢?当然不是。
虽然陈胜、吴广失败了,但他们点燃的这把火,却再也扑不灭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全天下的人:秦朝不是不可战胜的。老百姓被逼急了,也是可以反抗的。
他们的起义,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紧接着,各地反秦的势力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后来的两个主角——刘邦和项羽。可以说,没有陈胜、吴广这第一次“揭竿而起”,就没有后来风起云涌的灭秦战争。
所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不仅仅是描述大泽乡起义的场景,它更成了一个符号,代表着所有被压迫者在走投无路时的绝地反击。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有时候不来自于精良的武器和高大的旗帜,而来自于人们心中那股不愿屈服的勇气。陈胜和吴广虽然身死,但他们喊出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却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回荡在中国历史的上空。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