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中秋的古诗,绕不开苏东坡。但他那首最有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实跟月饼半点关系都没有。他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公元1076年,在密州。那时候他正跟弟弟苏辙分开,心里惦记着,喝了点酒,抬头一看月亮,情绪上来了,一挥而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开头就像朋友跟你聊天,直接问了个大问题。月亮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他不是真要一个科学答案,就是一种感慨,一种面对浩瀚宇宙的渺小感。然后他开始想象,想去月亮上看看,又怕“高处不胜寒”。这种纠结,其实就是人生的写照。我们总向往一些美好的东西,但又害怕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
这首词的核心在后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话说得太通透了。人生就是这样,分分合合,有开心有难过,就像月亮有圆有缺,不可能永远都是一个状态。他不是在抱怨,而是在接受。这是一种巨大的豁达。最后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把这首词封神了。意思是,只要我们都平平安安地活着,就算隔着千里远,看到的也是同一个月亮。这种精神上的连接,超越了物理距离。所以你看,整首词,从头到尾都在讲月亮、思念和人生哲学,根本没月饼什么事。
那苏东坡到底吃没吃过月饼?他确实在中秋吃过“饼”,但他有另外一首不太出名的诗里提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这句话听起来就很像月饼了。“小饼”长得像月亮,里面还有酥油和糖。但是,我们要搞清楚一个事实,我们今天吃的这种广式、苏式,有各种馅料、印着花纹的月饼,是明朝才开始大规模流行起来的。宋朝的“饼”更可能是一种简单的、带甜味的酥皮点心,跟我们现在的月饼不是一回事。所以,苏东坡吃的是月饼的“老祖宗”,但不是我们手里的这一块。
唐朝的诗人写中秋,就更不提月饼了。他们关注的焦点,几乎全在月亮和它引发的情感上。比如杜甫,他经历过安史之乱,那是真正的国破家亡。他有一首《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战争年代,鼓声一响就没人敢在街上走了,秋天的边塞,只能听到大雁的叫声。他说,从今晚开始,露水就变白了,进入深秋了。然后笔锋一转,“月是故乡明”。
这句话特别有力量。从物理上说,全世界看到的月亮亮度都一样。但从感情上讲,家乡的月亮就是最圆、最亮的。这是一种心理感受,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他后面接着写,“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弟弟们都失散了,连个问是死是活的家都没有。这种悲伤,跟苏东坡那种“但愿人长久”的豁达完全不同。杜甫的诗是沉重的,是战乱年代一个普通人的真实写照。对他来说,中秋的月亮不是美景,而是勾起他痛苦回忆的引子。
还有李白。他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虽然没明确说是中秋节写的,但它表达的情感和中秋的主题完全契合。一个身在异乡的夜晚,看到月光洒在地上,那种孤独感和思乡情一下就涌上来了。这几乎成了所有在外漂泊的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月亮,就是连接我们和家乡的那个视觉符号。
唐朝还有个诗人叫王建,他有一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里面有两句写得特别好:“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意思是,今晚的月亮这么亮,所有人都在抬头看吧,只是不知道这份秋天的愁绪,最终会落在谁的家里。他把一种普遍的情感写得非常具体。大家都在看同一个月亮,但心里想的事、思念的人,却各不相同。这种共性与个性的对比,让诗的意境一下子就开阔了。
所以你会发现,在月饼还没有成为中-秋节主角的时代,古人过中秋,情感浓度其实更高。他们没有被吃什么、送什么这些事情分心,就是纯粹地看月亮,想心事,念亲人。月亮是唯一的载体,所有的情感都投射在它身上。
那月饼到底是什么时候在诗词里站稳脚跟的呢?得到明清时期。比如清朝有个叫沈炳震的人,他写“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这就很具体了,月饼里包的是核桃仁之类的馅料。还有清代文人袁景澜的《咏月饼诗》:“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这首诗就完全是在描写做月饼的过程了。说月饼做得特别精巧,样子就像月亮一样。刚做出来的时候,颜色比霜还白,上锅蒸的时候,香气四溢。他还写“外佐以桂花,中实多秀物”,外面用桂花点缀,里面包着各种好东西。
到了这个阶段,月饼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了,它成了一种工艺品,一种节日的象征。人们开始欣赏它的外观、讨论它的馅料、赞美它的制作工艺。这说明月饼的文化地位已经确立。它把中秋节那种比较虚的、形而上的思念之情,落实到了一个具体的、可以吃、可以送的物品上。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演变过程。从唐宋时期纯粹的精神寄托——望月怀远、思念亲人,到明清时期物质与精神的结合——通过吃月饼这个行为来象征团圆。这个变化并没有削弱中秋的文化内涵,反而让它更接地气了。
你想想看,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是一种哲学思考。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种情感可能太“大”了。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一块月饼,这个动作本身就充满了团圆的仪式感。月饼是圆的,象征着“团圆”;大家分着吃,象征着“分享”和“凝聚”。你吃一口,我吃一口,家的感觉就有了。
所以,我们现在过中秋,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偶尔念叨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实是把唐宋人的精神追求和明清人的生活习惯结合在了一起。古诗词给了中秋节一个深刻的文化内核,而月饼则给了这个节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的载体。
下次你再吃月饼的时候,可以这么想:你手里这块小小的饼,它的味道,是明清时期定型的;但你吃它时心里的那种感觉,那种对家人团聚的期盼,却是从唐宋,甚至更早的时候,就通过一首首诗,一代代传下来的。这块饼里,不只有糖和油,还有上千年的思念。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