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二次结构”就觉得很专业,其实说白了,它就是给房子的骨架填上肉。主体结构是房子的骨架,比如梁、板、柱、剪力墙,它们负责撑起整个房子,保证它不倒。而二次结构,就是那些不承受主体结构传来荷载的构件,它的作用是完善建筑功能,比如分隔空间、保温、隔热、围护。
我们把二次结构拆开来看,一项一项说,你就清楚了。
最主要、占比最大的部分,就是各种墙体。
-
填充墙
这是二次结构里最常见的东西。主体结构完工后,一个楼层里就是一个空旷的大空间,用什么来隔出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就是用填充墙。这些墙不承重,纯粹是用来分隔空间的。它的材料有很多种。以前用红砖的多,现在出于环保和重量考虑,基本都用轻质砌块,比如加气混凝土砌块、空心砖。你去毛坯房里看,那些灰白色的、很轻的砖块,就是加气混凝土砌块。
砌这些墙有讲究。它不是简单地把砖头垒起来就行。墙体和主体结构的柱子、梁、楼板之间必须有可靠的连接。如果连接不好,地震一来,主体框架在晃,这些墙体自己先散架了,掉下来砸到人,这叫“非结构性破坏”,也很危险。所以,施工时,会在柱子上预留拉结筋,伸到墙体里,把墙“拉”住。而且,墙体砌到顶的时候,不能直接砌死,要留一点缝隙,过段时间再用砖斜着砌进去,这叫“斜砌”,目的是为了让墙体沉降稳定后再和顶部的梁紧密结合,防止以后出现裂缝。
-
隔墙
隔墙和填充墙有点像,但更偏向于室内非承重的分隔。比如办公室里用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出来一个个小间,或者家里做个衣帽间,用的就是隔墙。它比填充墙更轻,施工也更快,但是隔音、强度上会差一些。
除了墙体,还有一些名字里带“柱”、“梁”的构件,但它们也属于二次结构。这部分最容易让人搞混。
-
构造柱
这个东西很重要。它不是用来承重的,而是用来“构造”的,意思是加强连接。在比较长的填充墙中间、墙的转角处、墙的端头,都需要设置构造柱。为什么要有它?你想,一面很长的墙,就像一张纸,中间是软的,不稳定。在墙里加一个钢筋混凝土的构造柱,就等于给这张纸加了一根“脊梁”,把它和上下的梁、楼板连成一个整体,提高了墙体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你去工地上看,会发现砌墙的时候,墙和柱子连接的地方不是平的,而是砌成锯齿状的,这个叫“马牙槎”,就是为了让后浇的构造柱混凝土和墙体能更好地咬合在一起。
-
圈梁
圈梁,顾名思义,就是一圈梁。它通常设置在墙体的顶部,沿着墙体水平走一圈,把整个建筑“箍”起来,像一个腰带。它的作用也是加强整体性。有了圈梁,建筑就像被几道“紧箍咒”套住了,在地震或者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时候,能防止墙体开裂,让房子更稳定。在砖混结构里,圈梁是强制要求必须有的。在框架结构里,它主要和构造柱一起配合,用来约束填充墙。
-
过梁
这个很好理解。你在墙上开个门、开个窗,门洞和窗洞上方的墙体谁来撑着?总不能悬空吧。撑住这部分墙体的,就是过梁。它可以是钢筋混凝土的,也可以是钢制的。有些是现场浇筑,有些是预制好了直接放上去。没有过梁,门窗上方的墙体很快就会因为重力出现裂缝,甚至掉下来。
说完了这些“大件”,还有一些零碎的、但同样属于二次结构的东西。
-
压顶
女儿墙(就是屋顶四周的矮墙)的顶上、围墙的顶上,通常会做一层钢筋混凝土的压顶。它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压住下面的砖墙,增加稳定性;二是防水,防止雨水直接渗到墙体里,把墙弄坏。 -
窗台板、窗台梁
窗户下面的那块板子,叫窗台板。它下面通常会有一个小梁,叫窗台梁。它们的作用是支撑窗户,并且形成一个平台,防止雨水流进墙里。 -
楼梯
楼梯的情况比较特殊。在一些大型公共建筑里,或者作为主要逃生通道的楼梯,它可能是和主体结构一起浇筑的,那它就属于主体结构。但在很多住宅里,楼梯是主体框架完工后,再单独预制或者浇筑的,这种情况下,它就算二次结构。它的荷载是自己承受,然后传递给主体梁板。 -
室外构件
比如建筑外墙的装饰线条、阳台的栏板、雨篷、空调板、散水坡(房子墙根下向外倾斜的一圈水泥地面,用来排水)。这些都属于二次结构。它们不影响房子的主体安全,但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美观起着重要作用。
总结一下,你就可以这么理解:凡是主体结构施工完之后,为了让这个“骨架”变成一个能住、能用的房子而后续增加的非承重构件,基本上都属于二次结构的范畴。它就像是装修前的“精加工”,虽然不负责承重,但它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房子的使用寿命、抗震性能和居住体验,比如墙会不会裂、渗不渗水,都和二次结构的施工好坏有直接关系。所以,虽然叫“二次”,但它的重要性一点也不“次”。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