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这张从1到100的数字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这张表,很多人在孩子刚学数学时都见过。说实话,第一眼看过去,就是把数字按顺序排了一下,没什么特别的。但如果你认为它只是用来“数数”的,那就太小看它了。这张表是一个工具,一个能把抽象的数字关系变得具体、看得见的工具。
我跟你说,这张表真正的用处在于它揭示的“规律”。孩子学数学最开始的难点,不是计算,而是建立“数感”。数感就是对数字的直观感觉,比如28和38之间是什么关系,54和45哪个大。死记硬背没用,但在这张表上,这些关系一目了然。
你看横排。从左到右,数字一个一个增加。这很简单,就是计数。但重点是,每一行的十位数都是一样的(除了最后一位)。比如21到29,十位数都是2。这就在视觉上强化了“几十几”的概念。孩子能清楚地看到,这些数字都属于“二十多”这个家庭。
再看竖排,这才是关键。随便找一列,比如从上到下看“4”这一列:4, 14, 24, 34, 44… 你发现了什么?个位数永远是4,而十位数每次加1。这其实就是“加10”的运算。我见过一个孩子,之前掰着手指头算27+10,算了半天。我让他在这张表上找到27,然后告诉他,往下走一格,就是加10。他立刻就指到了37。再问他37+10是多少,他毫不犹豫地指向了47。那一刻,他不是在计算,而是在“看”。他看到了“加10”这个动作,就是垂直往下移动一格。减10就是往上移动一格。这种具体的操作,比任何抽象的解释都管用。它把十进制的底层逻辑给画出来了。
这张表还能用来做加减法。比如我们要算 35 + 23。
第一步:在表上找到35。
第二步:把23拆成“20”和“3”。
第三步:从35开始,往下走两格(加20),就到了55。
第四步:再从55开始,往右走三格(加3),就到了58。
你看,整个计算过程变成了在地图上走路。先走主干道(加几十),再走小路(加个位数)。减法也是一个道理,比如 68 – 15。先找到68,往上走一格(减10)到58,再往左走五格(减5)到53。这个方法对于刚开始接触两位数加减法的孩子来说,能帮他们建立清晰的计算步骤,而不是一头雾水。
而且,它还是学习乘法和倍数的利器。咱们试试“跳着数”。
比如数3的倍数。你拿一支彩笔,在表上圈出3, 6, 9, 12, 15, 18… 一直圈下去。很快,你就会发现圈出来的数字形成了一条条斜线。这种视觉上的规律,能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倍数”。他们会发现,原来乘法表里那些数字,在100格子里是有固定模式的。你还可以让他们试试圈5的倍数,会发现数字都在“5”和“10”这两列。圈2的倍数,会发现所有的偶数都被圈了出来。这比单纯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有趣多了,也更容易理解。
更进一步,这张表甚至可以用来找质数。这是一个古老的方法,叫“埃拉托斯特尼筛法”。听着名字很复杂,操作起来像个游戏。
步骤是这样的:
1. 先把1划掉,因为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 找到第一个没被划掉的数字,是2。把2圈起来,然后把所有2的倍数(4, 6, 8, 10…)都划掉。
3. 接着找下一个没被划掉的数字,是3。把3圈起来,然后把所有3的倍数(6, 9, 12…)都划掉。
4. 再找下一个,是5(因为4已经被划掉了)。圈起5,划掉所有5的倍数(10, 15, 20…)。
5. 如此重复下去,直到把所有数字都处理完。
最后,那些被圈起来、没有被划掉的数字(2, 3, 5, 7, 11, 13…),就是100以内的所有质数。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孩子准确地找出质数,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亲手操作,理解了质数是“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的数”这个定义的真正含义。
所以,这张简单的1-100数字表,它不是一个只能看的“结果”,而是一个可以动手操作的“过程”。它把数字从符号变成了位置,把运算从抽象规则变成了具体移动。它不是一个拐杖,用熟了就扔不掉。恰恰相反,它是一个搭建心智模型的脚手架。通过在这张表上反复地“走路”、“跳跃”、“筛选”,孩子会在脑子里也建立起一张类似的数字地图。当这张内在的地图建好了,他们就不再需要这张纸质的表了。他们已经真正理解了数字之间的关系。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