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朝花夕拾》,第一反应就是“初中课本里的那几篇”,觉得有点无聊,甚至有点难懂。这个印象其实不怪你,因为课本选文总是带着教学任务,把文章拆得七零八落,让你分析这个,总结那个,再背诵全文。这么一折腾,再有趣的故事也变得枯燥了。
但如果你抛开课本的滤镜,自己去读一读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会发现它完全是另一回事。说白了,《朝花夕拾》就是鲁迅的个人回忆录,是他四十多岁的时候,回头看自己童年和青年时期的一些人和事。书名“朝花夕拾”,字面意思就是早晨开的花,傍晚才捡起来。这个比喻特别到位,说的就是那些发生在过去的、年轻时候的记忆,到了中年才重新拾起来回味。
这本书总共十篇文章,每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一个记忆的碎片。要把它们概括起来,最好的办法不是按顺序一篇篇讲,而是把它拆成几个主题来看,这样你会更容易明白鲁迅到底想说什么。
第一个主题,也是最温暖的部分,是关于童年的“乐园”。
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大家太熟了,但我们换个角度看。百草园是什么?它不是一个精致的公园,就是一个破败的、长满杂草的后院。但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那里就是全世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还有各种虫子,甚至有“美女蛇”的传说。这是鲁迅童年里自由、快乐、充满想象力的一面。
然后镜头一转,到了三味书屋。那是一个私塾,代表着规矩、刻板、甚至有点无趣的旧式教育。先生很严厉,读书要大声念,大家在桌子上刻“早”字。这两种场景放在一篇文章里,对比就出来了。一个是充满生命力的自然,一个是约束天性的人为规则。鲁迅没有直接说哪个好哪个坏,但他把那种从自由到束缚的感觉写得清清楚楚。他不是在抱怨读书苦,他是在怀念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可以尽情在泥地里打滚的童年。
第二个主题,是那些让他记忆深刻的“普通人”。
鲁迅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完美的“高大全”形象,他们都有缺点,很真实,就像我们身边的人。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里的保姆阿长。她是个粗俗的农村妇女,睡觉姿势难看,懂很多繁琐的老规矩,还踩死了鲁迅心爱的隐鼠。从孩子的视角看,她有很多让人讨厌的地方。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在新年时到处奔走,为他买来了他心心念念的绘图《山海经》。这个举动,让鲁迅对她的看法彻底改变。他开始尊敬她,怀念她。
鲁迅写阿长,不是为了塑造一个伟大的保姆形象。他是在写一个复杂的人。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缺点,但她内心深处的一点善意和真诚,就足以让人永远记住。这就是人性的复杂。我们生活里也会遇到这样的人,可能平时觉得他很烦,但某一个瞬间,他做的一件事会让你觉得,这个人其实还不错。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藤野先生》里的藤野先生。这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解剖学老师。当时很多日本人是看不起中国人的,但藤野先生不一样。他会很认真地给鲁迅修改讲义,关心他的学习,对他没有偏见。这种平等和尊重,在当时的环境下,给了年轻的鲁迅很大的安慰。
当然,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不是怀念老师,而是鲁迅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在课堂上看到一部纪录片,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要被日本人砍头,而周围围观的中国人,一脸麻木。这个画面对他的刺激太大了。他突然明白,学医只能救治人的身体,但救不了人的精神。中国人的问题,是精神上的麻木。从那一刻起,他决定弃医从文,用笔来唤醒国人。所以,《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既有温情,也有沉重的反思,它解释了“鲁迅为什么会成为鲁迅”。
第三个主题,是对旧文化和旧制度的“嘲讽与批判”。
《朝花夕拾》绝对不只是一本温馨的回忆录。鲁迅的笔,像手术刀一样锋利,他即使在写童年趣事,也藏着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批评。
比如《五猖会》里,他满心欢喜地盼着去看庙会,父亲却逼着他背《鉴略》。那种期待被压抑的痛苦,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巨大的。这件事背后,其实是对“父权”和那种扼杀孩子天性的封建教育的无声抗议。
还有《父亲的病》,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心里堵得慌。他父亲生病,家里请来一堆所谓的“名医”。这些医生开的药方一个比一个离谱,比如用“蟋蟀一对”,还要是“原配的”,或者用打破的鼓皮做药引。这听起来很荒唐,但却是当时真实发生的事情。鲁迅用一种近乎白描的、冷静的语调,记录下这些荒诞的细节。他不是在简单地讲一个家庭悲剧,他是在批判那个时代庸医误人、迷信愚昧的社会现实。他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亲的爱,也充满了对那种无能为力的愤怒。
所以,我们该怎么读《朝花夕拾》?
首先,把它当故事集来读。别去想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你就跟着鲁迅的文字,去看看他小时候的百草园,去认识一下有点烦人但很善良的阿长,去感受一下他第一次看到《山海经》时的喜悦。先让自己进入到那个世界里。
然后,你要意识到,这本书里有两个“鲁迅”在同时说话。一个是当年那个天真、好奇、有点敏感的小孩子;另一个是四十几岁、饱经风霜、提笔写作的成年人。孩子的眼睛看到的是故事本身,而成年人的叙述里,则夹杂了后来的思考、评判和感慨。比如,他写百草园里的趣事,是孩子的视角。但当他写到“不必说……也不必说……”时,那种带着些许炫耀和怀念的语气,就是成年人的了。理解这两重声音的交织,你就能读懂文章的深层味道。
最后,一定要读出字里行间的“刺”。鲁迅的文字从来都不是软绵绵的。即使是最温情的回忆,背后也藏着他对社会、对人性的观察和批判。他怀念藤野先生的正直,其实是在反衬当时普遍存在的偏见。他写衍太太的“热心”,实际上是揭露了那种喜欢搬弄是非、看人笑话的市侩小人。这种温暖回忆里的冷峻思考,才是鲁迅的风格,也是《朝花夕拾》最有价值的地方。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童年真美好”的散文集,而是一个思想者对自己人生来路的一次严肃回望。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