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见过太多人把演讲这事儿想得太复杂,也见过太多人想得太简单。有人觉得得像乔布斯一样,自带光环,其实不是。也有人觉得就是把PPT念一遍,那还不如把PPT发给大家自己看。准备一场演讲,其实是个手艺活,有方法,有步骤。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彻底搞清楚你到底在对谁说话。
很多人拿到一个题目就开始埋头做PPT,这是错的。你得先停下来,花至少一半的准备时间来思考听众。他们是谁?是技术专家,还是市场销售?是你的老板,还是刚入行的新人?他们的知识背景是什么样的?他们为什么要花时间坐在这里听你讲?
这问题不搞清楚,你后面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比如,你给一群销售讲一个技术产品的内部架构,用一堆他们听不懂的术语,他们最多坚持五分钟就会开始看手机。但如果你告诉他们,这个新架构能让产品速度快30%,这能成为一个核心卖点,帮他们签下更多单子,他们就会听得两眼放光。
所以,先别急着打开PPT软件。拿张纸,或者开个文档,写下你对听众的了解。
– 他们是谁?(职位,背景)
– 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别讲废话)
– 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痛点、兴趣点)
– 听完之后,你希望他们记住什么,或者去做什么?
最后一个问题,直接引出第二步:确定你的核心信息。
一场演讲,不管长短,听众能记住的东西很少。信息过载的时代,指望他们记住你讲的十个要点,不现实。你必须把所有内容压缩成一个简单、清晰、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核心信息。这是你整个演讲的“魂”。
怎么找这个核心信息?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明天听众把你今天讲的全部忘光了,你最希望他们记住哪一句话?
这句话就是你的核心信息。比如,你讲一个项目复盘,核心信息可能不是“我们做了A、B、C、D四件事”,而是“通过流程标准化,我们的项目效率提升了50%”。之后你讲的所有内容,无论是成功的案例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为了证明和支撑这句话。这能让你的演讲有根主心骨,而不是一盘散沙。
有了听众画像和核心信息,现在才能开始搭结构。
别直接写稿子,你会陷进细节里。先搭个骨架。一个好的演讲结构很简单,就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前两分钟):目标是抓住注意力。别说“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这种客套话,太无聊了셔。直接切入。可以试试这几种方法:
1. 提一个直击痛点的问题:“在座各位,有多少人觉得每周的例会是在浪费时间?”
2. 讲一个惊人的数据:“你知道吗,我们公司去年因为流程问题,浪费了相当于500个工作日的资源。”
3. 说一个简短的个人故事:“我曾经也以为,只要努力加班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直到有一次……”
开头的目的不是介绍自己,而是让听众觉得“哦?这事儿跟我有关系,我得听听”。
主体(80%的时间):这是你阐述观点的地方。别贪多。对于大部分演讲,三个要点就足够了。人的大脑喜欢“三”这个数字,容易记。比如,你要讲“如何提高会议效率”,主体就可以分成三部分:
1. 要点一:会前发明确的议程和资料。
2. 要点二:会中严格控制发言时间和主题。
3. 要点三:会后发出清晰的行动项和负责人。
在讲每个要点的时候,再套用一个简单的结构:P-E-E(Point – Explain – Example)。
– Point (观点): 先直接说出你的观点。比如,“开会前,必须发一份明确的议程。”
– Explain (解释): 解释为什么这个观点很重要。比如,“因为这能让大家提前思考,带着想法来开会,而不是当场想。”
– Example (例子):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上次我们讨论新功能,我提前发了需求文档和两个竞品方案,结果会上只用了半小时就定了方向,效率很高。”
这个P-E-E结构能让你的论述非常清晰,有理有据,听众很容易跟上。
结尾(最后两分钟):结尾的目标是让大家记住你的核心信息,并且知道下一步该干嘛。一个好的结尾有两个要素:
1. 重申核心信息:用不同的话再说一遍你最想让大家记住的那句话。比如,“所以,记住,标准化的流程才是提升效率的关键。”
2. 给出明确的行动号召(Call to Action):告诉他们具体可以做什么。不要说“希望大家有所启发”这种空话。要说,“今天回去,就试试为你下周最重要的那个会议,写一份明确的议程。”
结构搭好了,接下来才是填充内容,也就是写稿子。
关于稿子,我有两个建议。第一,不要写那种书面语的逐字稿。要写口语稿。写的时候就想象自己在跟朋友聊天,怎么说话就怎么写。写完之后,一定要大声念一遍。如果你念的时候觉得拗口、不自然,那就说明写得有问题,得改。
第二,不要去背逐字稿。你一背稿子,听起来就会像个机器人,眼神会飘,因为你在想词,而不是在跟听众交流。而且一旦忘了一个词,你整个思路就可能断掉。正确的做法是,把你的演讲要点和关键词做成提示卡,或者放在PPT的备注里。你只需要记住每个要点的逻辑顺序和关键例子就行。演讲的时候,是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些点串起来。这样会自然很多,也更真实。
最后,就是练习。这是最枯燥但最不能省的一步。
练习不是在脑子里过一遍,而是要真实地、完整地、站起来、大声地讲出来。
1. 自己先练几遍。目的是熟悉内容和流程,并且掐时间。一场20分钟的演讲,你准备的内容最好在18分钟左右讲完,留点时间应对突发情况。我刚开始做分享时,就犯过一个错,内容准备得太满,现场一紧张,语速变快,结果提前5分钟讲完了,场面一度很尴尬。
2. 录下来自己看。用手机录音或录像。这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你会发现自己有很多口头禅(比如“嗯”、“啊”、“那个”),或者一些不自觉的小动作。但这是最有效的发现问题的方法。看到问题,才能去改。
3. 找一两个朋友当听众。最好是那种敢跟你说真话的朋友。讲给他们听,然后问几个具体的问题:“我刚才讲的核心观点你听明白了吗?”“哪部分你觉得最无聊?”“哪个例子你觉得没听懂?”这种真实的反馈比你自己练十遍都管用。
到了演讲当天,别再想内容了。你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提前到场地,熟悉一下环境,测试设备。上台前,做几个深呼吸。记住,有点紧张是正常的,这说明你在乎。把注意力从“我不要搞砸”转移到“我今天能给听众带来什么价值”上,心态会好很多。上台后,找几个看起来比较友善的听众,跟他们做眼神交流,就好像你在跟他们单独聊天一样,这能帮你放松下来。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先想明白人,再提炼出魂,然后搭好骨架,填上血肉,最后反复演练。这套方法没什么花哨的,但很扎实,能帮你把一场演讲准备得明明白白。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