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诗词句

聊起八月十五中秋节,好像嘴里已经尝到了月饼的甜。但说实话,除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外,我们好像对中秋节的诗词知道得并不多。其实古人写中秋,可不止苏轼这一首。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对月亮、对家人、对故乡的感情写进了诗里。这些诗句,就像一个个穿越时空的朋友,在跟我们聊着他们那个时代的中秋节。

咱们先说说最有名的苏轼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的开头就很有意思,“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句话直接告诉我们,这首词是苏轼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喝得大醉之后写的,目的是为了思念他的弟弟苏辙(子由)。

当时苏轼的日子其实过得不算顺心。因为跟王安石的变法意见不合,他自己请求到外地去做官。 本来想离弟弟近一点,结果还是没能实现。 写这首词的时候,他俩已经有七年没见面了。 所以,当中秋节的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他的思念一下子就涌了上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不是真的在问月亮什么时候出现的,而是一种情绪的抒发,带着一点点对人生的迷惑。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几句特别有画面感。他想象着自己飞到天上去,又担心天上的宫殿太冷了,自己受不了。这其实也是在说他自己的处境,一方面想回到朝廷施展抱负,另一方面又害怕官场的斗争。 这种矛盾的心情,很多人可能都有过。最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就把他个人的情绪,上升到了对所有人的理解和宽慰。是啊,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有聚有散,不可能总是圆满的。 这也正是苏轼了不起的地方,他能把自己的痛苦,变成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当然,不只是苏轼,还有很多诗人在中秋节这天,也写下了自己的思念。比如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句诗描写的画面特别安静。月光洒在院子里,地上一片白色,树上的乌鸦都睡着了。 秋天的露水悄悄地打湿了桂花。 这种安静,反而更能衬托出心里的不平静。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句问得特别好。他说,今天晚上月亮这么亮,大家都在看月亮,不知道这秋天的思念,会落到谁的家里去呢? 他没有直接说自己有多想家,而是把这种思念扩大到了所有看月亮的人身上。这一下子,就让读诗的人也产生了共鸣。好像我们看着月亮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想,此刻是不是也有人在思念着我呢?

说到思念,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就更沉重一些。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的时候,当时社会动荡,杜甫和他的弟弟们也失散了。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疆的鼓声响起,路上已经没有行人了,只有一只孤雁在叫。 战争时期的荒凉和紧张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句诗特别有名。明明全世界的月亮都是同一个,但在诗人的心里,就是觉得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这不是不讲道理,而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情感。因为故乡有我们的亲人,有我们的回忆,所以那里的月亮在我们心里,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这种感觉,可能只有离开过家乡的人才能体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这两句就更直接了,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痛苦。弟弟们都分散了,连个家都没有,想打听一下是死是活都做不到。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写信也总是寄不到,更何况战争还没结束。 这种对亲人安危的担忧,和对战争的无奈,读起来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除了思念亲人,中秋节的诗词里,也有很多是对月亮本身的赞美和想象。毕竟,月亮在古代文化里,本身就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比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等。 这些故事,也给了诗人们很多灵感。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就写出了月亮升起时的壮阔景象,同时也把所有人的思念联系在了一起。 好像只要我们看着同一个月亮,就不算真的分离。

还有一些诗句,虽然不是专门写中秋的,但因为写了月亮和思念,也常常在中秋节被人们提起。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简单直接,却说出了最普遍的思乡之情。

其实,不管是苏轼的豁达,王建的委婉,还是杜甫的沉重,他们写的都是同一种感情,那就是在中国人心里,中秋节和月亮所代表的“团圆”。 这种对团圆的渴望,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变过。我们现在过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其实也是在延续着这种几千年的情感。

所以,下次中秋节,当我们抬头看月亮的时候,不妨也想想这些古老的诗句。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节日的意义,也能让我们在思念亲人的时候,找到一些慰藉。因为你会发现,几百几千年前的那些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在同一个月亮下,有过同样的快乐和烦恼。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诗词句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