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专业课这东西,和公共课不一样,信息少,变化多,一个人闷头复习很容易走偏。所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搞清楚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
首先,你得找到官方指定的信息。别去道听途说,直接去你目标院校的研究生院官网。 每个学校的网站可能长得不太一样,但逻辑都差不多。你耐心点,找到招生信息、招生简章或者硕士目录这类字眼,点进去,然后找到你报的那个学院和专业,就能看到考试科目和指定的参考书目了。 有些学校很大方,会直接把历年真题挂在网上,这种一定要下载下来,这是最核心的资料。
但如果学校网站上啥也没有,不给参考书,也不给真题,也别慌。这种情况很常见,尤其是那些好学校,就是不想让你划范围。 这时候,你就得用点“非官方”手段了。去找你那个专业的直系学长学姐,就是已经考上的那些人。 去考研论坛、贴吧或者学校的各种新生群里问问,总能找到的。问他们当初用了什么书,复习了哪些资料,当时考试的重点是什么。多问几个人,把他们的说法综合一下,基本就不会跑偏了。 实在找不到,还可以去目标院校附近的打印店看看,那里可能会有学长学姐留下的复习资料或者真题复印版。
拿到参考书和真题之后,别急着一头扎进去从第一页开始啃。先把书快速翻一遍,大概了解这本书讲了些什么,有个整体的框架感。 然后,核心的一步来了:分析真题。把最近五到十年的真题全部打印出来,一道一道地看。 看的重点不是你会不会做,而是要分析这几个问题:
- 考什么题型? 是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还是计算题、案例分析? 不同题型的分值占比是怎样的?这决定了你后期复习的侧重点。
- 出题范围是哪些? 把每道题的考点在参考书的目录上标记出来。 很快你就会发现,有些章节年年都考,有些章节就从来没出现过。那些反复出现的,就是核心重点。
- 出题风格和难度如何? 是侧重考查基础概念的记忆,还是需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题目的难度大概在什么水平?这能帮你把握复习的深度。
做完这一步,你对专业课的考试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接下来才能制定靠谱的复习计划。一般来说,专业课的复习至少需要三到四轮。
第一轮复习,目标是全面覆盖,理解为主。 时间可以安排在3月到6月,甚至更早。 这一轮的核心任务是通读教材,把书上所有的知识点都过一遍。 遇到不懂的概念,别跳过,想办法弄明白。可以参考一下其他版本的教材,或者去网上查资料。 这一遍的重点是理解,不需要死记硬背。 看完一章,最好能合上书,自己画一个思维导图或者框架图,把这章的逻辑结构理清楚。 记住,这个框架图是你自己理解的产物,不是抄书,所以要用最简洁的词语和线条来表达。
第二轮复习,是强化阶段,重点是建立体系和开始记忆。 时间通常在暑假的6月到8月。 这一轮要把第一轮画的那些零散的章节框架图,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你要搞清楚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这一轮要开始有意识地背诵了。特别是那些高频考点和基础概念,要做到能准确复述。整理笔记是个好方法,但千万不要把做笔记变成抄书。 好的笔记应该是你消化吸收知识后的输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重点和难点总结出来,或者把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做个对比。
第三轮复习,核心是真题和背诵。 时间从9月持续到11月。 这一阶段,真题是绝对的主角。你要开始计时,像真实考试一样,完整地做几套真题。 做完之后,要仔细对照答案分析。分析的重点不是对错,而是要去研究答案的逻辑和答题的语言。看看高分答案是怎么组织语言的,是怎么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 同时,这一轮要反复地、滚动地背诵你的笔记和重点知识。记忆这个事没有捷径,就是重复。可以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定期回顾之前背过的内容。
最后一轮,也就是12月到考前,是冲刺和模拟。 这个阶段主要是查漏补缺和保持手感。 把之前做错的题、没背熟的知识点再过几遍。 并且,一定要进行几次完整的模拟考试。 找个安静的环境,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把一整套卷子写完。 这能帮你适应考试的节奏和强度,到了真正的考场上才不会慌。
整个过程中,有几个事需要注意。一是不要贪多,参考书有一两本核心的就够了,把一本吃透比泛泛地看十本效果好得多。 二是笔记一定要用起来,后期复习主要就是看笔记和真题,而不是抱着厚厚的教材一遍遍地看。 三是要多动笔写,尤其是文科类的专业,很多东西看着会,一写就废,所以一定要练习,把知识转化成卷面上的文字。 最后就是保持心态,考研是个漫长的过程,中间有反复、有遗忘都很正常,坚持下来就是胜利。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