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一起共事是什么意思

一起共事,听起来就是几个人凑在一起干活。 字典也是这么解释的,共同做事情。 但在现实的职场里,这四个字远不止这么简单。 它不是简单地把任务清单分一分,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最后拼在一起就完事。 真正的共事,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协作。

我刚工作的时候,就掉进过这种“伪共事”的坑里。 当时我们小组接到一个项目,目标很明确。 组长把任务分解成几块,每人领一块,约定好时间节点交东西。 听起来很完美,对吧? 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 但问题很快就来了。 设计师出的图,工程师说实现不了,因为设计师没考虑技术限制。 负责写文案的同事,写出来的内容和设计风格完全不搭,因为他们俩根本没交流过。 结果就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那部分做得没问题,但拼到一起就是个“四不像”。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回修改、扯皮,项目进度一拖再拖。

那次经历让我明白,把一群人放在一个项目里,只能叫“团体”(group)。 只有当这群人开始真正协作,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互相配合、调整时,才称得上是“团队”(team)。 “一起共事”的重点,不在于“一起”,而在于“共”。

一、 “共”的是什么?

那么,到底要“共”些什么东西,才算是真正的共事呢?

首先,是共同的目标

这听起来像句废话,但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 很多时候,团队的目标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真正进入每个人的脑子里。 就像我第一次做项目那样,大家的目标看似一致(完成项目),但实际执行时,每个人的潜意识目标却是“完成我自己的这部分工作”。 设计师想的是“我的设计要出彩”,工程师想的是“代码要稳定高效”。 当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不一致时,合作就很容易走偏。

一个高效的团队,一定是所有人对最终要达成的那个结果有统一的理解。 比如,目标不只是“上线一个网站”,而是“上线一个能让用户在三秒内找到核心功能,并且愿意停留超过五分钟的网站”。 目标越具体、越清晰,大家在行动时就越容易对齐。

其次,是共同的责任

真正的共事,意味着成败与共。 项目成功了,是整个团队的功劳;项目失败了,每个人都有责任。 最怕的就是“甩锅文化”。 一出问题,大家第一反应不是解决,而是先撇清自己的关系。 “这不是我的问题,是XX交过来的东西有问题。” 这种心态是团队合作的毒药。 当团队成员都只为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负责时,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协作。 相反,如果大家都有“这是我们的事”的心态,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向前一步,去思考怎么补位,怎么一起解决。

谷歌曾经做过一个叫做“亚里士多德计划”(Project Aristotle)的研究,想找出高效团队的秘诀。 他们研究了180个内部团队,发现最关键的因素既不是成员有多聪明,也不是领导有多强,而是一种叫做“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的氛围。 简单说,就是团队成员敢于在团队里犯错、提问、表达不同意见,而不用担心被嘲笑或惩罚。 这种安全感,就是共同责任的土壤。 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是一起的,没人会因为一个小失误而被推出去当替罪羊。

二、 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共事”?

理解了“共”的含义,接下来就是具体怎么做。 这不是靠喊几句口号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方法。

第一步:沟通,把话说透。

有效沟通是团队协作的命脉。 但很多人对沟通有误解,以为天天开会、在群里不停发消息就是沟通。 不是的。 真正的沟通,是确保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没有失真,并且能被准确理解。

我之前的一个同事,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他是做技术的,每次和我们这些非技术人员沟通时,从不说那些复杂的术语。 他会打比方,画简单的流程图,确保我们真的听懂了。 而且,他有一个习惯,在沟通完之后,会用自己的话再复述一遍我们的需求:“所以你们想要的是不是一个这样的功能,用户点这里,然后会发生什么……” 这就避免了很多因为误解而导致的返工。

想要沟通有效,可以试试这几点:

说人话:放弃那些行业黑话和专业术语,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

主动倾听:沟通是双向的。 先别急着表达自己,听懂对方在说什么,他的顾虑是什么。

留下书面记录:重要的讨论和决定,一定要用邮件或者文档记录下来,发给相关的人。 这不是不信任谁,而是为了保护所有人,避免日后出现“我以为你说的是……”这种情况。

定期对齐:不要等到项目快结束了才发现问题。 定期开个短会,或者只是在群里同步一下进度,确保大家还在一条轨道上。

第二步:建立信任,而不是防备。

如果团队成员之间互相猜忌、彼此防备,那共事就无从谈起。 信任是高效合作的基础。 怎么建立信任? 不是靠一起吃几顿饭、搞几次团建就能解决的。 信任是在一次次具体的合作中积累起来的。

  • 说到做到:自己承诺的事情,按时按质完成。 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也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 愿意求助,也愿意帮助:遇到困难时,大方地向同事求助。 这不是示弱,而是信任对方能力的表现。 同样,当同事向你求助时,在能力范围内提供帮助。 这种互助的文化,能快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分享信息,而不是藏着掖着:把自己知道的对项目有用的信息、知识、资源主动分享出来。 知识壁垒是团队合作的大敌。

第三步:尊重差异,拥抱冲突。

一个团队里,每个人的背景、性格、专业都不同,有差异是正常的。 甚至可以说,没有差异的团队反而没什么创造力。 关键在于怎么对待这些差异。

很多人害怕冲突,觉得一有不同意见就是伤和气。 但健康的冲突,对于团队来说是好事。 那些看起来一团和气、从不吵架的团队,往往会一遍遍地犯同样的错误,因为没人敢提出真正的问题。 真正有凝聚力的团队,反而敢于争论,敢于就事论事地辩论。

当然,这里说的是“就事论事”的冲突,不是人身攻击。 讨论的时候,可以反对某个观点,但不能否定某个人。 比如,你可以说“我觉得这个方案的风险太高”,而不是说“你这个想法太蠢了”。 目的是为了找到最佳方案,而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

总的来说,“一起共事”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它要求每个人都从“我”的视角,切换到“我们”的视角。 这意味着你要放弃一部分的个人偏好,去迁就团队的节奏;意味着你要承担一部分不完全属于你的责任,去帮助团队达成目标;也意味着你要学会信任身边的队友,相信大家能一起把事情做好。 这很难,但一旦做到了,它带来的成就感,也远比单打独斗要大得多。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一起共事是什么意思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