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聊一个备考初级审计师绕不开的话题:消费者行为理论。这部分内容在《专业知识》里看起来有点抽象,都是“欲望”、“效用”这些词,但只要你搞懂了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咱们平时买东西的日常心理活动。
先说第一个概念:欲望。
欲望,说白了,就是我们想要东西。我想买新手机,想去旅游,想吃火锅,这些都是欲望。经济学对欲望的定义很简单:它是一种不足之感,以及求得满足的愿望。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第一,欲望是无限的。你买完手机,又想要个新耳机配它。吃完这顿火锅,下周又想吃烧烤。人的欲望一个接一个,永远没个头。
第二,欲望是具体的。它不是空泛的“我想要快乐”,而是指向某个具体的东西或服务。
对于考试来说,你只需要记住,欲望是消费者行为的起点,而且它是无限的。因为欲望无限,但我们的资源(主要是钱和时间)有限,所以才需要做出选择。经济学研究的就是怎么做选择。
欲望本身很简单,重点在后面这个词:效用。
我们为什么会选择买苹果而不是香蕉?因为当下我们觉得吃苹果带来的满足感更大。这个“满足感”,经济学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效用”(Utility)。
效用这个概念,初学者很容易搞混。要注意,它有几个特点:
第一,效用是主观的。我觉得榴莲是人间美味,吃一个能开心半天,它对我的效用就很高。你可能闻到味儿就想跑,那它对你的效用就是负的。所以,一件商品的效用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第二,效用不等于使用价值。一本书的使用价值是获取知识,但如果你是个考生,现在急需的是一本考试教材,那这本教材对你的效用就远高于一本诺贝尔文学奖小说。虽然小说也很有价值,但“当下”对你没用。
第三,效用是可以被感知的。虽然它很主观,但我们自己心里清楚,吃第一个包子比吃第五个包子爽。
接下来,就是这章最核心的知识点了:总效用(TU)和边际效用(MU)。
这两个概念必须放在一起理解。
总效用(Total Utility),指的是你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后,获得的总的满足感。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指的是你每多消费一个单位的商品,新增加的那个满足感。这里的“边际”就是“额外增加”的意思。
举个最经典的例子:吃披萨。
假设你饿了一天,现在面前有一大盘披萨。
你吃下第一块,感觉真是太好吃了,幸福感爆棚。这第一块带来的满足感,就是它的边际效用。此时,总效用就等于第一块的边际效用。
你接着吃第二块,还是觉得很香,但那种惊艳的感觉比第一块稍微差了点。第二块带来的满足感,就是它的边际效用。它依然是正的,但比第一块的边际效用要低。此时的总效用,是你吃完两块披萨的总满足感,等于第一块的边际效用加上第二块的边际效用。
你继续吃第三块、第四块……你会发现,每一块新增加的满足感(边际效用)都在下降。吃到第八块的时候,你可能已经很饱了,吃下去没什么感觉,甚至有点撑。这时候,第八块的边际效用可能已经接近于0了。
如果有人非逼你吃第九块,你可能会觉得恶心想吐。这时候,第九块的边际效用就是负数了。它不仅没给你带来满足,反而带来了痛苦。你的总效用也会因此下降。
这个例子清楚地揭示了一个经济学里的铁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这个规律是整个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石。简单说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你连续消费同一种东西,它给你带来的额外满足感会越来越少。
这个规律解释了很多现象。比如,为什么商家总喜欢搞“第二杯半价”?因为对你来说,第二杯的边际效用已经低了,你不愿意花原价去买。半价,正好对应了它在你心中下降了的价值。
理解了边际效用递减,我们就能来看消费者是如何做决策的,也就是“消费者均衡”。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兜里这点钱,怎么花才能让我最爽?
假设你现在有20块钱,你想买可乐和面包。可乐5块钱一瓶,面包2块钱一个。你怎么分配这20块钱?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我应该买那个边际效用最高的东西。比如你特别渴,第一瓶可乐的边际效用可能是100个单位,而第一个面包的边际效用只有40个单位。那你是不是应该全买可乐?
不对。因为它们的价格不一样。
理性的消费者,考虑的不是“总效用”或者“边际效用”,而是“每一块钱花出去带来的边际效用”。这叫“货币的边际效用”。
公式就是:商品的边际效用(MU) / 商品的价格(P)。这个比值,衡量的是你花在这件商品上的每一元钱,能给你带来多少满足感。
我们来算一下。
假设你对可乐和面包的边际效用如下(这个数字是我编的,只是为了说明原理):
数量 | 可乐的MU | 面包的MU
—|—|—
第1个 | 50 | 24
第2个 | 40 | 16
第3个 | 30 | 8
第4个 | 20 | 4
现在我们来计算每一块钱的边际效用(MU/P):
可乐价格P=5元,面包价格P=2元。
数量 | 可乐的MU/P | 面包的MU/P
—|—|—
第1个 | 50/5 = 10 | 24/2 = 12
第2个 | 40/5 = 8 | 16/2 = 8
第3个 | 30/5 = 6 | 8/2 = 4
第4个 | 20/5 = 4 | 4/2 = 2
你的决策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你有20元。
第一步:比较买第一个可乐(MU/P=10)和第一个面包(MU/P=12)。显然,买第一个面包更划算,因为花在它上面的每一块钱带来的满足感更高。你花掉2元,买了1个面包,还剩18元。
第二步:现在比较买第一个可乐(MU/P=10)和第二个面包(MU/P=8)。买第一个可乐划算。你花掉5元,买了1瓶可乐,还剩13元。
第三步:比较买第二个可乐(MU/P=8)和第二个面包(MU/P=8)。这两个的MU/P相等,说明买哪个都一样。我们先买第二个可乐吧。你花掉5元,买了第2瓶可乐,还剩8元。
第四步:现在轮到买第二个面包了(MU/P=8)。你花掉2元,买了第2个面包,还剩6元。
第五步:比较买第三个可乐(MU/P=6)和第三个面包(MU/P=4)。买第三个可乐划算。你花掉5元,买了第3瓶可乐,还剩1元。
第六步:剩下的1元钱,买不起任何东西了。
最终,你的购买组合是:3瓶可乐(15元)+ 2个面包(4元),总共花费19元。这就是你在20元预算内能实现的总效用最大化的组合。
当各种商品的MU/P相等时,你就达到了消费者均衡。这时候,你花在任何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块钱,所带来的满足感都是一样的。你再调整任何消费,总效用都不会再增加了。
这就是效用理论的核心。它从一个看似很虚的“满足感”出发,通过边际效用递减这个规律,推导出了消费者如何分配预算的理性决策过程。
这对于审计工作有什么意义?
它能帮助你理解一个公司的定价策略和销售预测。比如,一个公司如果大幅提高主力产品的价格,根据MU/P的原则,消费者花在这个产品上的每一元钱的边际效用就降低了,他们很可能会把钱转向其他替代品,从而导致销量下滑。审计师在审查销售收入的合理性时,就需要考虑到这种基本的市场规律。它不是一个孤立的财会知识,而是理解商业活动本质的基础。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