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第一反应就是“武术”。猜对了一半,但不全对。这个专业确实和武术关系很深,但学的远不止一招一式那么简单。它实际上是一个体育学下面的二级学科,名字里三个“民族的”、“传统的”、“体育的”,把这个专业的特点说得很清楚了。
首先,它是体育,所以核心离不开运动和身体训练。但是,它又很特别,强调的是“民族的”和“传统的”。意思是,这个专业研究和学习的,是那些有很深历史文化背景、代代相传的体育项目。 所以,别把它想成普通的体育课,它更像是体育和文化的结合体。
课程具体学什么?可以分成两大块:理论和实践。
理论课是打基础的,让你不光会练,还要懂为什么这么练。这些课程听起来和普通体育生甚至医学生有些交叉,比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中医学基础、运动营养学等。 学这些是为了让你科学地理解身体,知道怎么练才能高效又不受伤,受伤了该怎么处理。比如学了运动解剖学,你就知道一个“弓步冲拳”动作,到底动用了哪些肌肉和关节,怎样发力才最顺畅。
然后是这个专业最核心的理论课,像是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武术理论基础、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国文化概论等。 [3-4] 这些课是建立你对整个专业认知框架的。学武术史,你会了解不同拳种是怎么来的,它们的风格特点和历史背景是什么。学传统养生学,你会接触到八段锦、五禽戏这类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调养精神的功法,理解背后“精气神”的理论。
实践课就更有意思了,这才是大家想象中“武林高手”的部分。实践课主要也是围绕几个方向展开。
第一个方向,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武术。但这不只是打拳,而是分得很细。通常包括武术套路和散打(有些学校也叫“敢打”)。 套路就像电影里的武术表演,一招一式都有规定,比如长拳、南拳、太极拳。散打就更接近实战对抗了,是两个人按照规则进行搏击。除了这些,很多学校还会开设地方特色拳种或者器械课程,比如八卦掌、舞龙舞狮、跆拳道等。
第二个方向是传统体育养生。这部分内容现在越来越受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太极拳、健身气功(比如易筋经、六字诀)等。 它的目的不主要是为了格斗,而是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法,来达到强身健体、调和气血的效果。这个方向和中医的关联很大,很多理论都来源于中医。
第三个方向是民族民间体育。中国的少数民族有很多独特的体育活动,比如摔跤(蒙古族搏克)、射箭、毽球、龙舟等等。 这些项目也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会涉及的内容。有些学校会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开设相应的课程,比如在西南地区的大学,可能会有藏族、羌族的特色体育项目。
所以你看,这个专业的学习内容非常丰富,既要练“武”,也要修“文”。它培养的不是只会打架的莽夫,而是既有扎实专项技能,又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后能做什么?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最直接的出路是当老师或教练。 去中小学当体育老师,尤其是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传统文化教育,武术、舞龙舞狮这些项目开始走进校园,专业对口的人才很受欢迎。 或者去武术馆、健身房、体育培训机构当教练,教散打、太极拳或者少儿武术。
另一个方向是去专业运动队或者相关管理机构。比如进入省市级的武术队,从事训练或管理工作。也可以考公务员,进入体育局等相关部门,负责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推广。
还有一些比较“跨界”的选择。比如,因为有一定的动作功底,可以尝试往影视动作表演方向发展。 不少武打明星和动作指导都有专业背景。再比如,结合所学的养生知识,可以从事健康指导、体育康复等工作。 甚至,有些人会利用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去开发体育旅游产业,或者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
不过也要说实话,这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和个人能力关系很大。根据一些统计数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就业排名在教育类专业里不算特别靠前,薪资水平也集中在普通范围。 这意味着,如果只是在学校里“混日子”,毕业后可能会面临挑战。但反过来说,如果你真的对这个领域有热情,并且把某一个专项练得特别好,比如散打打到了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或者太极拳打出了名堂,那你的职业道路就会宽很多。
总的来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一个深度和广度兼备的专业。它不仅是学习一种运动技能,更是在学习一种文化。它要求你既能吃苦训练,也要能静下心来读书。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又喜欢体育运动,不排斥理论学习,那这个专业可能真的很适合你。

 七点爱学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