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外科总论里,无菌术绝对是个每年都考的重点,但又是个特别容易记混、记不住细节的地方。说白了,这东西不是让你死记硬背什么高深理论,而是要你养成一种“肌肉记忆”般的习惯和原则。外科医生干的就是精细活儿,手上功夫决定病人生死,而无菌观念就是这手上功夫的第一道防线。要是这个观念没建立起来,手术做得再漂亮,术后感染也能让前面的努力全白费。
一、先搞明白,到底啥是无-菌?
首先,无菌不是“没有细菌”,那叫“灭菌”,是把所有活的微生物全干掉。而无菌术,是一系列操作规矩和管理制度的总称。 它的目的,是在手术这种有创操作里,防止微生物进入平时不跟外界接触的人体组织,比如你的腹腔、胸腔。 简单说,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别让外面的细菌跑到病人伤口里去。这包括手术室的环境、医生护士的准备、器械敷料的处理,还有整个手术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
很多人觉得,现在有抗生素,感染了用药不就行了?这个想法特别危险。首先,没有哪种抗生素是万能的,耐药菌越来越多,一旦感染了超级细菌,神仙也难救。其次,就算抗生素有效,一次严重的感染对病人的打击也是巨大的,恢复慢、痛苦大、费用高,甚至可能导致手术失败。所以,永远要记住一句话:抗菌素不能代替无菌术。
二、手术室里的“三区两通道”
进手术室前,你得先知道它的地盘是怎么划分的。这就像一个战场,有核心阵地,有缓冲区,有后方。搞不清楚区域划分,你可能穿着普通衣服就闯进了“无菌区”,那可是要被老师骂出天际的。
手术室一般会严格划分为限制区(无菌手术间)、半限制区(污染手术间)和非限制区。 现在更现代化的手术室,会分为洁净区、准洁净区和非洁净区。
洁净区/无菌区:这是要求最高的地方,就是正在进行手术的手术间、存放无菌器械和敷料的房间。 在这里面,所有东西都必须是无菌的,空气都要经过高效过滤。
准洁净区/相对无菌区:这是无菌区的“缓冲区”,比如刷手间、无菌敷料打包的房间、手术间的走廊等。 人员进出洁净区都要经过这里。
非洁净区/一般清洁区:就是更衣室、休息室、办公室这些地方。
人员和物品的流向也特别讲究,必须是“污物去,洁净来”,所以有专门的人员通道和污物通道,这就是“两通道”,目的是为了避免交叉感染。 手术室的空气还通常是正压状态,就是里面的气压比外面高,这样空气只会往外流,外面的灰尘和细菌就很难飘进来。
三、上台前的“仪式”:刷手、穿衣、戴手套
这是每个外科医生的基本功,也是考试里最喜欢考操作的环节。顺序、手法、细节,一个都不能错。
1. 刷手(手臂消毒法)
刷手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清除你手和胳膊上的细菌。 虽然不可能把深层细菌全杀光,但配合无菌手套和手术衣,就能最大限度防止细菌污染手术切口。
- 准备工作:进手术室前,在更衣室换好洗手衣裤和拖鞋,上衣要塞进裤腰里。 戴好帽子和口罩,帽子要把所有头发都包住,口罩要遮住口鼻。 指甲必须剪短,把指甲缝里的泥垢清干净。
- 
刷手步骤:现在主流是用洗必泰之类的消毒液刷手,比传统的肥皂刷手再泡酒精要快,效果也好。 - 第一步:湿润和预洗。先用流动水把手和前臂冲湿,到胳膊肘以上10厘米左右。
- 第二步:取液刷洗。用刷子蘸取消毒液,从指尖开始,依次刷手指、指缝、手掌、手背、前臂,最后到肘窝和肘上10厘米。 顺序不能乱,必须从远端(手)到近端(胳膊肘)。每个部位都要刷到,特别是甲沟、指缝这些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 整个过程大概3分钟。
- 第三步:冲洗。冲水的时候,要让手肘朝下,手指朝上,水从指尖流向胳膊肘,这样脏水就不会倒流回已经洗干净的手上。
- 第四步:擦干。用无菌的毛巾擦干,也是从手指擦到胳膊肘,擦过胳膊肘的毛巾就不能再回头擦手了。
 
- 
刷手后的姿势:刷完手,你的两只手就“身价倍增”了。必须保持“拱手”姿势,双手举在胸前,不能高于肩膀,也不能低于腰部。 不能随便去摸任何东西,包括自己的脸、衣服,或者跟别人勾肩搭背。要是不小心碰了,对不起,从头再来一遍。 
2. 穿无菌手术衣
手术衣的目的是隔绝你衣服和皮肤上的细菌。
取衣:自己用手提起衣领两角,把手术衣从无菌包里提出来,注意手不要碰到包里其他东西。
抖开:找个开阔的地方,把手术衣抖开,分清内外侧。
穿衣:把两只胳膊伸进袖子里,胳膊伸直,往前举。这时候不要急着把手伸出来。巡回护士会帮你把后面的带子系好。
系腰带:腰带是自己系的。把腰带递给器械护士或者其他同样穿好无菌衣的人,你在原地转一圈,再从对方手里接过腰带系好。整个过程,你的手都不能碰到自己背后的非无菌区域。
3. 戴无菌手套
戴手套是最后一步,也是最容易污染的一步。
打开手套:自己打开手套包,注意手只能碰外包装,不能碰里面的手套。
先戴一只:用一只手捏住另一只手套翻折的袖口内侧(也就是将来会接触你皮肤的那一面),把手套戴上。
– 再戴另一只:已经戴好手套的那只手,手指伸进另一只手套翻折的袖口外侧(无菌面),帮助另一只手把手套戴上。
整理:戴好之后,把手套的袖口拉上来,完全盖住手术衣的袖口。
一个关键原则:没戴手套的手,只能碰手套的内表面;戴了手套的手,只能碰手套的外表面(无菌面)。
四、手术中的无菌原则:刻在骨子里的规矩
上了手术台,无菌原则就成了铁律。
- 无菌区和有菌区的界限:
- 手术人员:肩部以下、腰部以上、身体前面的区域是无菌的。 背后、腰部以下、肩部以上都算有菌区。所以,手一定要保持在腰以上胸前这个范围内。
- 手术台:台面以上是无菌的,台布下垂的部分是有菌的。 掉到台面以下的东西,哪怕刚掉下去,也绝对不能再捡起来用。
 
- 物品传递:所有器械都必须由洗手护士(器械护士)用无菌的方式传递,不能从医生背后递。 巡回护士只能在无菌区外活动,需要递东西时,要保持一定距离(大概30-35厘米),用无菌持物钳,或者打开无菌包的外层让洗手护士自己取,绝不能直接用手递,更不能跨越无菌区。
- 保持干燥:无菌单一旦被血或者水浸湿,就失去了屏障作用,下面的细菌会渗透上来。 这时候必须加盖一层新的无菌单。
- 面向无菌区:在手术间内走动或者换位置时,要始终面向无菌区。如果需要和对面的人换位置,正确的做法是背对背转身过去,避免身体前面的无菌区碰到对方的非无菌区(背后)。
- 减少空气流动:手术期间,手术室的门窗要关好,人员不要频繁进出走动,也不要大声说话、咳嗽,避免扬起灰尘和飞沫。
- 手套破损:手术中如果发现手套被针扎破或者被器械划破,必须立刻更换。
记住这些细节,在考场上不仅能让你答对题,更重要的是,这是未来作为一个合格外科医生的基本素养。无菌观念不是一条条死规矩,而是对病人生命负责的一种态度。

 七点爱学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