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第一反应就是陕北公学。这个答案没错,但只说对了一部分。真实的故事要更曲折,也更有意思,就像一部跟着战争走的创业史。
要搞清楚这件事,你得先把时间拨回到1937年的延安。那时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都往延安跑,想参加革命。人来了,但问题也来了:这些人背景五花八门,有学生、有工人、有士兵,思想和能力都参差不齐。怎么才能把他们快速培养成合格的、能上战场的干部?
在这种背景下,陕北公学就诞生了。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战时干部速成班”。它的首要任务不是搞学术研究,而是解决燃眉之急。学校的校舍是窑洞,桌椅是石头,条件艰苦得不行。学员们的学习周期也很短,一般就几个月。学什么呢?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最实用的东西:统一思想,学游击战术,学群众工作方法。毛泽东给陕北公学定的校训是“忠诚、团结、紧张、活泼”,你看这几个词,就知道这所学校的气质了,一切为了打仗服务。
从1937年到1939年,陕北公学办了大概两年,培养了上万名干部。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奔赴各个抗日根据地,成了中坚力量。所以说,陕北公学是人大的第一个源头,奠定了这所学校的“红色基因”,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故事到这里没完。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学校也得跟着走。
1939年,日军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大扫荡,延安的环境变得危险。同时,华北的抗日根据地急需干部。于是,陕北公学的主体就奉命迁到了敌后根据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山西一带。
到了新地方,不能再叫陕北公学了。而且,根据地里不止陕北公学这一所学校,还有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等一批学校也迁过来了。为了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学,这些学校就合并了。合并后的新学校,名字叫“华北联合大学”。
这是人大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华北联合大学的定位,比陕北公学要更综合一些。它不再只是一个短期的干部培训班,而是开始设立一些学院,比如社会科学院、文艺学院、工学院。虽然还是以服务战争为核心,但已经有了一点正规大学的雏形。它像一个移动的堡垒,一边打仗,一边上课。学生们白天学习,晚上可能就要参加反“扫荡”的战斗。这种在炮火中办学的经历,塑造了人大早期那种坚韧不拔的品格。
时间快进到解放战争后期,大概是1948年。这时候,战局已经很明朗了。党中央开始考虑的,已经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而是如何建设一个新中国。建设国家需要大批的政务、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于是,华北联合大学又进行了一次关键的重组。它和当时北方的另一所重要大学——北方大学合并,组建成了一所规模更大的学校,名字就叫“华北大学”。
这次合并意义重大。北方大学本身也是由多所学校合并而来,在教育、财经、管理方面有很强的积累。两校合并后,华北大学的校长是吴玉章,他也是后来人大的第一任校长。华北大学的规模和学科设置,已经非常接近一所现代综合性大学了。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培养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当时有个说法,叫“北上南下”,就是华北大学的毕业生,一批北上接管东北的城市,一批南下跟着解放军接管新解放区。
到这里,人大的前身故事就基本完整了。整个脉络是这样的:陕北公学 → 华北联合大学 → 华北大学。这是一个随着中国革命进程,不断调整、合并、升级的过程。
那么,中国人民大学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最缺的就是懂管理、懂经济、懂法律,并且和新政权思想一致的人才。当时的老牌大学,比如北大、清华,虽然学术水平很高,但它们的学科体系和培养目标,还是延续民国时期的英美模式,无法立刻满足新政权的迫切需求。
中央决定,必须建立一所“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丰富办学经验的华北大学身上。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开学典礼上,刘少奇说得很明白,办这所大学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建设培养干部。
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并不是平地而起,也不是对某个老大学的简单改造。它是继承了从陕北公学一路走来的红色血脉,并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新的、更重要的国家使命。它的诞生,本身就是新中国建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搞清楚这段历史,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人大的很多学科,比如经济学、法学、新闻学、社会学,在国内有那么强的地位。因为从建校之初,它就是为了解决国家最急需的“治国”问题而设立的。它的整个教学和研究体系,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来构建的。这种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特点,是从延安的窑洞里,一直延续到今天的。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