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的面积,官方数据是123万平方米。
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换个说法,它差不多是3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或者,如果你对足球场更有概念,一个标准足球场大概是7140平方米,算下来,沈阳师范大学相当于172个足球场。
但是,光说数字没太大意思。因为一个学校的面积对在里面生活的人来说,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每天用脚来丈量的真实感受。我当年第一次去沈师的时候,就彻底被它的大小给镇住了。
首先要明白一点,我们通常说的这个123万平方米,主要指的是位于沈阳北部大学城,也就是皇姑区道义南大街的那个主校区。它不是一个方块,更像一个南北走向的长条。这个形状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你在校园里的移动距离。从最南端的校门走到最北端的校门,我试过,快走也得将近半小时。
我们从北门开始说起。北门对着蒲河,风景不错。一进北门,最显眼的就是图书馆。沈师的图书馆建得很有气势,是学校的地标之一。图书馆后面,就是一大片教学楼区,比如文史楼、外语楼、理工楼、化学楼等等。这些楼看着好像离得不远,但课表要是排得不好,比如上一节课在最东边的文史楼,下一节课就要去最西边的理工楼,中间只有10分钟休息,那你基本就告别走路了,得一路小跑。我见过不少同学因为跑教学楼而气喘吁吁。
穿过教学区往南走,会经过一个人工湖,叫“星月湖”。湖边是学生们晚上散步的好地方。湖的南边就是学校的行政楼和更多的教学楼,比如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这些艺术类的院系。这块区域算是校园的中心地带。这里还有几个食堂,比如北区的二食堂和三食堂。说到食堂,这也是体现学校大的一个方面。因为校园太大,食堂必须分散布局,否则学生吃饭就太不方便了。
再往南,就进入了生活区和运动区。这里有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沈师的体育设施很全,那个体育场真的很大,一圈标准的400米跑道。我记得有一次体育课测1000米,跑完感觉整个人都虚脱了,躺在草坪上看着天空,觉得这个操场怎么这么大,永远也跑不完。
体育场的南边,就是更大片的学生宿舍区了。宿舍楼非常多,分成好几个苑,比如慧源、渊源。如果你住在最南边的宿舍楼,那么恭喜你,你每天的上学路就是一次长征。从南区的宿舍走到最北边的教学楼,不开玩笑,你最好提前25分钟出门。否则,迟到是板上钉钉的事。
所以在沈师,自行车不是个选项,是必需品。几乎人手一辆。校园里到处都是自行车的停车位,上下课高峰期,你能看到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在校园主干道上移动,场面相当壮观。后来学校还引进了共享单车和电动车,这极大缓解了“校园通勤”的压力。
除了自行车,学校还有校车。对,你没听错,因为校园太大,所以有专门的公交车在里面跑。校车有固定的站点和路线,从南边的宿舍区一直开到北边的教学区,票价很便宜,一块钱。对于那些不想骑车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校车就是救星。一个大学需要用校内公交来解决交通问题,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面积有多大。
我刚入学那会儿就干过蠢事。当时要去一个比较偏的教学楼参加活动,我以为自己时间很充裕,就从宿舍慢悠悠地走过去。结果在校园里绕来绕去,发现怎么走都走不到。眼看时间来不及了,手机导航显示还有1.5公里,我当时就懵了。最后是拦下了一位骑电动车的学长,拜托他载我一程才没迟到。那次之后,我才深刻理解到,在沈师,“看起来不远”的地方,实际走起来都很远。
这种“大”,也带来了好处。校园里的绿化做得特别好,有很多树林和草坪。因为地方够大,所以建筑之间不会显得拥挤,空间感很足。春天的时候,校园里开满了花,在里面散步很舒服。夏天,主干道两旁的树木能形成一片林荫,走在下面很凉快。因为地方大,你总能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看书或者发呆,不会觉得被打扰。
和沈阳市内的其他一些老牌大学相比,比如东北大学或者辽宁大学的老校区,沈师的校区显得格外开阔。这主要是因为它是一个整体规划的新校区,是“大学城”时代的产物。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国内很多大学都掀起了建设新校区的热潮,特点就是“大”和“新”。沈阳师范大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之一。
所以,沈师的123万平方米,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意味着你每天需要规划好从宿舍到教室的时间;意味着一辆自行车是你的必备“座驾”;意味着你可以享受到开阔的校园空间和丰富的体育设施;也意味着你刚来的时候,很可能会在校园里迷路。这个“大”,构成了每个沈师学子四年大学生活最真实的背景板。它刻在你的记忆里,体现在你每天行走的步数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