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don?简单说,就是“请再说一遍”,或者“原谅”。
但如果你的理解只到这儿,那可就太……太可惜了。这个词,远比字典上的那两行解释要丰满得多,甚至可以说,它是一面映出社会、文化乃至权力的小小镜子。
我们先从最常见、最生活化的场景说起。你跟一个英国老友在一家吵吵闹peh闹的酒吧里聊天,背景是摇滚乐和人们的哄堂大笑,他讲了个笑话,你一个字没听清,嘴巴张了张,脱口而出:“What?”
你猜会怎么样?空气可能会瞬间安静零点五秒。对方的表情或许会有一丝不易察ঠি的僵硬。因为在很多情境下,一个生硬的“What?”听起来太有攻击性了,像是在质问:“你说啥玩意儿?”
这时候,Pardon? 就闪亮登场了。
它带着一种温文尔雅的弧度,轻轻地把问题抛回去。一个上扬的语调,配合着微微前倾的身体和一点点歉意的微笑,整个画风立刻就变了。你不再是一个没听清的“聋子”,而是一个为自己没能接收到对方宝贵信息而感到抱歉的、有礼貌的人。你不是在说“你再说一遍”,你是在说“抱歉,是我的问题,能否请您再慈悲地重复一下?”。这其中的差别,简直是天壤之别。
尤其是在英国,pardon 的使用频率和其背后那点微妙的阶层感,简直是一门玄学。有人甚至开玩笑说,用 “Sorry?” 还是 “Pardon?”,能大概猜出你的家庭背景。虽然有点夸张,但它确实是社交润滑剂里的高端品牌。
而 I beg your pardon? 呢?这就更有意思了。
它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面孔。
第一种,是 pardon 的超级加倍升级版。假如你不是没听清,而是听到了,但内容实在让你震惊、匪夷所思,甚至有点被冒犯到。比如有人对你说:“我觉得你今天这条裤子,颜色真像我家的旧窗帘。” 你就可以瞪大眼睛,眉毛高高挑起,用一种冰冷又缓慢的语调说:“I… beg your pardon?”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怀疑我的耳朵出了问题,不然我怎么会听到如此离谱的话?请你收回,或者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 它像一把包裹着天鹅绒的匕首,礼貌地顶在对方的喉咙上。充满了戏剧张力。
第二种,则是真诚得不能再真诚的道歉。想象一下,你在拥挤的地铁里不小心一肘子撞掉了别人手里的冰激凌。那可不是一句轻飘飘的“Sorry”就能解决的。这时候,一个发自肺腑的 “Oh my gosh, I beg your pardon!” 就显得无比重要。它传达的情感深度、那种恨不得钻到地缝里的懊悔,是完全不同的。这里的“beg”(乞求),分量极重,你在“乞求”对方的原谅。这是一种带着仪式感的道歉,非常有画面感。
接着说 Pardon me。
这个短语更像是一个通行口令。你要从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的人群中穿过,嘴里就要不停地念叨:“Pardon me, excuse me, pardon me…” 它像在人群中为你劈开一道无形的窄缝。你挡住了别人的路,或者想在别人说话时插一句嘴,都可以用它。它比“Excuse me”多了一丝“请原谅我这个小小的打扰”的意味,更加谦逊。它就是那种,你明明没错,但为了让事情更顺利,主动把自己姿态放低一点点的社交智慧。
好了,说完了这些生活化的用法,我们得聊聊 pardon 这个词最“硬核”、最“大”的意思了。
那就是——赦免。
这个用法,一下子就把这个词从街头巷尾、餐桌酒吧,直接拉到了权力的最高殿堂。总统的特赦令,英文就是 presidential pardon。这可不是“对不起,我没听清”,也不是“原谅我撞了你一下”。这是国家机器对一个个体所犯下的罪行,进行的官方、合法、且彻底的宽恕。
一个被判了重罪的犯人,因为获得了 pardon,他的罪名被一笔勾销,仿佛一切从未发生。他可以走出监狱,重新成为一个“清白”的公民。这个词在这里,拥有了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万钧之力。它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礼貌的互动,而是权力对律法的最终解释。一个词,从几秒钟的尴尬,延伸到一个人几十年的自由,这种跨度,想想都觉得奇妙。
所以你看,pardon 这个词的内核,始终是“原谅”与“宽恕”。
当你没听清时说“Pardon?”,是请求对方“原谅”你的失聪。
当你冲撞了别人说“Pardon me”,是请求对方“原谅”你的鲁莽。
当总统签署文件时说“pardon”,则是给予一个罪人最终的“宽恕”。
只是,这份“原谅”的重量和应用的场景,千差万别。
下一次,当你在电影里听到角色们用各种语调说着“pardon”,或者在现实生活中需要用到这个词时,不妨多停留一秒,去感受它背后那丰富的层次感。它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词汇,它是一种姿态,一种距离的拿捏,一种情感的表达,甚至,是一种权力的宣告。
语言,就是这么好玩的东西。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背后却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了人情世故的小世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