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写诗,特别是格律诗,很多人头疼一个事:平水韵。
这东西确实是门槛。平水韵是古人用的音韵系统,跟我们现在讲的普通话,发音差别很大。比如很多在普通话里读一声、二声的字,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于仄声。你要是不知道,上来就用,平仄立马就错了。像“国”、“白”、“石”这些字,现在读起来是平声,但在平水韵里都是仄声。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我们凭语感去判断平仄,十有八九要出错。
所以,很多人想写格律诗,光是查字典、背韵部就得花大工夫,还没开始写意境,就被格律给劝退了。
但是,想写格律诗,真的非得啃平水韵这块硬骨头吗?
不一定。现在有一个更亲民的选择,叫“中华新韵”。
简单说,中华新韵就是根据现代普通话的发音来规定平仄和韵脚的。普通话的一声、二声算平声,三声、四声算仄声。这就解决了最大的麻烦,你不用再去管什么古入声字了,按照你自己的发音来判断就行。它的韵部也大大简化,从平水韵的一百零六个韵部,缩减到了十四个,记忆起来容易得多。
当然,有些老派的诗人可能会觉得新韵“不正宗”。这个争论一直有。但我的看法是,语言是发展的,诗歌也是。唐朝人写诗用的是唐朝的音,宋朝人用的是宋朝的音。我们现在是21世纪,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发音来创作,合情合理。诗歌的核心是表达情感和思想,格律是辅助表达的工具,不应该成为枷锁。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怎么用中华新韵,写一首七言律诗。主题就定为中秋节。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有四个基本规矩。我们一个一个拆开看。
规矩一:字数和句数
这个最简单。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总共五十六个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规矩二:押韵
七律的押韵有固定格式。通常是第一、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也有第一句不押韵的,那就是二、四、六、八句押韵。我们选的韵脚,必须属于中华新韵十四韵中的同一个韵部。
比如,我们想用“an”这个韵,那就可以选“寒、看、难、安、圆”这些字。写的时候,这几个句子的结尾,就得从这些同韵的字里挑。
规矩三:平仄
这是最难,也是格律诗最有音乐感的地方。平仄就像音乐的节拍,有高有低,错落有致。
在中华新韵里,一声、二声是“平”,三声、四声是“仄”。
七律的平仄有一个基本规则,叫“对”和“粘”。
“对”指的是一个对联(两句)里,平仄要相对。比如上一句某个位置是平声,下一句对应位置就得是仄声。
“粘”指的是后一个对联的开头,要跟前一个对联的结尾“粘”上。具体来说,就是第三句的平仄,要和第二句的平仄基本一致;第五句和第四句,第七句和第六句,也是同理。
听起来很复杂,对吧?没关系,刚开始我们不用去死记硬背这些规则。我们可以直接套用前人总结好的固定格式,也就是“格律体”。
最常见的七律平仄格式(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是这样的: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你看,我们只要把字填到这个格子里,保证平仄正确,这首诗的节奏感就出来了。
这里有个小技巧,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以稍微灵活一点,但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必须严格遵守格式。这给了我们一点创作的自由度。
规矩四:对仗
七律中间的两联,也就是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必须对仗。
什么叫对仗?就是两句话词性相同,结构相似,意思相关或相反。
比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对“不尽”(形容词),“落木”对“长江”(名词),“萧萧”对“滚滚”(拟声词),“下”对“来”(动词)。这就是一个完美的对仗。
对仗能让诗歌的结构更严谨,意象更丰富,读起来有种对称的美感。
好了,规则讲完了。现在我们来实战,一步一步写一首中秋主题的七律。
第一步:立意和选韵
中秋节,关键词无非是:月亮、团圆、思乡、桂花、秋凉。我想写一个身在异乡的人,在中秋夜思念家人的情景。
韵脚,我就选上面说过的“an”韵,这个韵母的字很多,写思乡的“寒”、“难”,写团圆的“圆”、“安”,都用得上。在中华新韵里,它属于“言前”韵。
第二步:按照格律,先搭骨架
我们用刚才那个“仄仄平平平仄仄”开头的格式。先把押韵的第二、四、六、八句想出来。这几句是诗的支柱,定下来了,整首诗的调子也就定了。
第二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写月亮。我想到的句子是“银盘高挂照无眠”。我们来对一下平仄。“银(平)盘(平)高(平)挂(仄)照(仄)无(平)眠(平)”。糟糕,第三个字“高”是平声,格式要求是仄声。改一下,改成“清辉”。“银盘清辉照无眠”。“清”是平声,还是不对。再改,“一轮明月照无眠”。“一”在古韵里是入声字,是仄声,但在新韵里是平声。所以这句也不行。
你看,这就是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问题。格律就是在不断地试错和修改。
我们换个思路。“一轮玉镜悬天边(xuán tiān biān)”。“悬(平)天(平)边(平)”,都是平声。符合韵脚。平仄是“仄平仄仄平平平”。第二个字应该是平,但“轮”是阳平,也是平声。这里可以稍微通融一下。
第八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结尾,表达祝愿。“惟愿亲人俱康安(jù kāng ān)”。平仄是“平仄平平仄平平”。第一个字应该是仄,但“惟”是平声。我们用“但愿”。“但(仄)愿(仄)亲(平)人(平)俱(仄)康(平)安(平)”。完美符合。
现在我们有了开头和结尾的感觉了。接下来是中间的两联。
第三步:写对仗联(颔联和颈联)
这是最考验功夫的地方。
先写颔联,第三、四句。第三句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四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并且要押韵。
我想写看到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
第四句先来,因为它要押韵。写思乡,可以说“望断天涯人未还(rén wèi hái)”。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平”,完全符合。
现在根据第四句,来对第三句。第四句写的是“人”,那第三句可以写景。第四句写“远方”,第三句可以写“近处”。“风吹桂树香飘远”。“风(平)吹(平)桂(仄)树(仄)香(平)飘(平)远(仄)”。平仄完全符合。我们看看对仗:“风吹桂树”对“望断天涯”,“香飘远”对“人未还”。词性上,“风”对“望”,“吹”对“断”,“桂树”对“天涯”,基本工整。意境上,闻到桂花香,想到远方的人,情景交融。这联可以。
再写颈联,第五、六句。第五句格式“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六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押韵。
这一联我想写得更具体一点,写现代人的中秋。
第六句,押韵句。可以用手机和家人联系。“微信难传心里言(xīn lǐ yán)”。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对。改成“聊凭微信传思念(chuán sī niàn)”。“聊(平)凭(平)微(平)信(仄)传(平)思(平)念(仄)”。平仄全错。
换个句子。“敲键空传数行字”,不押韵。
再想。现代人思乡,除了看月亮,可能就是喝酒,吃月饼。“月饼甜腻乡愁牵(xiāng chóu qiān)”。“月(仄)饼(仄)甜(平)腻(仄)乡(平)愁(平)牵(平)”。格式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不符。
写诗就是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磨。
我们换个角度。第五句可以写一个动作。“举杯欲敬窗前月(jū bēi yù jìng chuāng qián yuè)”。平仄是“仄平仄仄平平仄”,可以。那么第六句就要跟它对仗,而且押韵。可以写听到的声音。“遥闻乡音在耳边(zài ěr biān)”。平仄是“平平平平仄仄平”,不行。
看来这一联是难点。我们再回到“微信”这个意象上。
第六句:“难凭微信寄心安(jì xīn ān)”。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符合。
那第五句就要对它。“欲借乡愁书信短(shū xìn duǎn)”。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符合。“欲借”对“难凭”,“乡愁”对“微信”,“书信短”对“寄心安”。工整,而且有古今对比的感觉。这联成了。
第四步:补完首句和末联,并通读修改
现在我们有:
(首句空缺)
一轮玉镜悬天边。
风吹桂树香飘远,
望断天涯人未还。
欲借乡愁书信短,
难凭微信寄心安。
(第七句空缺)
但愿亲人俱康安。
补上第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作为开头,要点明时间。“又是一年秋节夜(yòu shì yī nián qiū jié yè)”。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第三个字“一”是平声,按规矩是仄,但根据“一三五不论”的原则,可以接受。
补上第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作为结尾的过渡,要把情绪推向高潮,引出最后一句话。“纵有千言落谁边(luò shuí biān)”。这句押韵了,不行。第七句不能押韵。“此身漂泊经年久(jīng nián jiǔ)”。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符合。
好了,全诗整合一下:
又是一年秋节夜,
一轮玉镜悬天边。
风吹桂树香飘远,
望断天涯人未还。
欲借乡愁书信短,
难凭微信寄心安。
此身漂泊经年久,
但愿亲人俱康安。
通读一遍,感觉怎么样?意思基本连贯,格律也基本符合新韵的要求。从秋夜的景色,到思乡的情绪,再到现代科技也无法完全慰藉的乡愁,最后落到一个朴素的祝愿上。
这就是用中华新韵写一首七律的完整过程。它不神秘,也不需要你博古通今。你只需要了解那四个基本规则,然后找一张新韵的平仄表和韵目表,就可以开始尝试。
最关键的,是动手去写,去修改。第一首诗可能很生硬,但就像学任何手艺一样,多写多练,自然就会慢慢找到感觉。格律不是为了限制你,而是为了让你的文字更有节奏和美感。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写我们这个时代的诗,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