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国家公务员面试备考:哲理故事题如何做到思维发散

很多人一碰到哲理故事题就头疼。感觉要么说不出话,要么说出来的话就那几句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什么“要坚持不懈”、“要懂得合作”、“要善于创新”。考官听了开头,基本就能猜到你的结尾。这种答案,安全是安全,但绝对拿不到高分。

问题出在哪?思维没打开。你只是在把故事当成一个标签,看到一个故事,就急着往某个“标准答案”上贴。比如,看到愚公移山,就想到“坚持”。看到三个和尚没水喝,就想到“合作”。这不叫分析,这叫背标签。

真正的高分答案,是能从一个简单的故事里,看出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说的就是思维发散。但思维发散不是让你天马行空地乱想,它是有方法的。今天我就给你拆解一下,怎么把一个故事聊透,聊出花样来。

核心就两个字:拆解。

别把故事当成一个整体,把它拆成零件。一个故事里有什么?有人物(或者动物、东西),有情节(他们干了什么),有结果(最后怎么样了)。你的发散点,就藏在这些零件里。

第一步:找主体,换角度。

一个故事里,通常不止一个角色。你习惯性地只代入主角,但考官想看的,是你有没有能力代入其他角色,甚至是“反派”角色。

举个最俗的例子,“温水煮青蛙”。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我们不能像青蛙一样,沉溺于安逸的环境,要有忧患意识,要对潜在的危险保持警惕。

这没错,但太普通了。咱们来拆一下。这个故事里有谁?

  1. 青蛙。
  2. 那个烧水的人。
  3. 水(或者说环境)。

你至少可以从这三个角度来谈。

从“青蛙”的角度:这是最常见的,就是谈个人要有危机意识。具体到工作上,就是作为一名公务员,不能满足于现状,不能因为工作稳定就停止学习,要时刻关注政策变化、社会需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防止被时代淘汰。这个点必须说,但不能只说这个。

从“烧水的人”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有点意思了。这个人代表什么?他可以是管理者,是政策制定者。他的行为告诉我们什么?

一种可能是正面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一些政策的推行,如果阻力太大,可以考虑“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推进,减少社会震荡。比如,一个城市要推行垃圾分类,如果上来就强制、重罚,老百姓肯定抵触。但如果先宣传、再引导、设几个试点、给点奖励,慢慢地大家就接受了。这就是一种管理智慧。

另一种可能是负面的:要警惕那些用“温水”策略来麻痹我们的人或事。有些问题,就是被一些人刻意地、缓慢地释放出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本不该接受的结果。作为公务员,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被这种渐进式的“麻痹”所迷惑,要敢于指出问题。

从“水”(环境)的角度:环境的变化是渐进的,但影响是致命的。这启发我们,要关注那些看似微小但持续发生的变化。比如,网络舆情的变化,可能一开始只是几句抱怨,但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疏导,就可能演变成重大的舆论危机。作为政府部门,要建立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对社会环境的变化保持高度敏感。

你看,一个简单的故事,换了三个角度,能谈出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了。深度和广度都出来了。

第二步:拆过程,找拐点。

一个故事的情节不是一条直线,中间有很多“如果……会怎么样?”的岔路口。这些岔路口,就是你的思维发散点。

还是“温水煮青蛙”的例子。

故事的结果是青蛙死了。但我们可以假设情节发生改变。

拐点1:如果水温刚开始升高的时候,青蛙就感觉不对劲,跳出去了呢?
这说明什么?说明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的苗头,不能等、不能靠,要第一时间采取行动,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很多安全生产事故,最初都只是一些小小的违规操作,如果当时有人能像这只警觉的青蛙一样“跳出去”,指出问题,就能避免巨大的损失。

拐点2:如果在煮的过程中,有另一只青蛙在锅边大喊“快出来,危险!”呢?
这只旁观的青蛙代表什么?监督者、吹哨人、朋友的提醒。这告诉我们,一个组织内部,需要有监督和制衡的机制。作为同事,看到别人有不对的做法,要敢于提醒,不能当老好人。作为领导,要鼓励下属说真话,营造一个能听得进批评的环境。否则,整个团队就成了一锅“温水”。

拐点3:如果青蛙自己有温度计呢?
这说明工具和方法的重要性。人不能光凭感觉做事。在工作中,我们要依靠科学的数据、严谨的制度、有效的工具来帮助我们判断形势,做出决策。比如,扶贫工作,不能光凭印象觉得谁家穷,而是要有一套精准识别的科学标准和流程。这个“温度计”,就是我们的工作方法和制度保障。

通过假设不同的情节,你就能把一个固定的故事聊“活”了。你不是在复述故事,而是在参与故事,并且把它和你未来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步:反向思考,质疑前提。

有时候,故事本身传递的价值观,不一定就是唯一的,甚至是值得商榷的。敢于质疑和提出不同的看法,更能体现你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父子俩赶着一头驴去市场。父亲骑驴,路人说他不爱护孩子;儿子骑驴,路人说他不孝顺;父子俩一起骑,路人说他们虐待动物;父子俩都不骑,路人又笑他们傻,有驴不骑。最后父子俩只好抬着驴走。

通常的解读是:我们做事要有主见,不能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

这个观点当然对。但你能不能反过来想一想?

这个故事的前提,是父子俩太在乎“路人”的看法了。但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们恰恰最应该在乎的就是“路人”的看法。这个“路人”,就是人民群众。

所以,这个故事对公务员的启发,恰恰是反过来的:

  1. 要倾听群众的意见。群众的意见多种多样,甚至互相矛盾,这很正常。但我们不能因为意见多、意见杂,就干脆不听了,甚至觉得群众“不懂事”。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意见中,找到最大公约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 要主动向群众解释。父子俩为什么这么被动?因为他们只听,不说。如果他们在做每一个决定的时候,都能跟路人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做,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政府的政策也是一样,出台一项政策,不能只发一个文件就完事了,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么规定,有什么好处,可能会有什么影响。沟通是解决矛盾最好的方式。
  3. 决策不能“翻烧饼”。父子俩最大的问题是,听风就是雨,来回变。政府决策最忌讳的就是这个。今天一个政策,明天一个说法,会让群众无所适从,损害政府的公信力。所以,我们的决策过程要科学、民主,一旦做出决定,就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通过这种反向思考,你把一个谈“个人主见”的故事,成功地转化成了一个谈“群众路线”和“科学决策”的题目,立意马上就高了。

总结一下,想让哲理故事题的思维发散,就别把它当成一个铁板一块的东西。

先拆解主体,从不同角色的视角去看问题。
再拆解过程,假设不同的可能性,探讨不同的结果。
最后,可以尝试反向思考,质疑故事的前提,从对立面找到新的观点。

把这三招练熟了,你拿到任何一个故事,都能在几分钟内,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搭建起一个立体、丰满的答案框架。这样再去填充具体的工作实例,你的回答就不会是干巴巴的几句口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思辨色彩的分析。考官自然会眼前一亮。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国家公务员面试备考:哲理故事题如何做到思维发散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