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七月十五了。每年这个时候,空气里都飘着一股烧纸钱的味道,混着夏末的闷热。这个节日,不像清明那样,非得要去坟前祭扫,搞得仪式感很强。它更像一个提醒,提醒我们,在这个人鬼界限模糊的夜晚,可以跟离开的人,说说心里话。
很多人会发个朋友圈,点根蜡烛,或者只是自己安静地待一会儿。但有时候,心里那股劲儿堵着,想说点什么,又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时候,古人的诗句就派上用场了。几行字,就能把你说不出的那种感觉,给捅破了。
要说思念亡妻,第一个蹦进我脑子里的,肯定是苏轼那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太有名了,有名到几乎成了悼亡诗的代名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十个字,简直是把心挖出来给你看。什么叫“不思量,自难忘”?就是我刻意不去想你,但你的影子,你的声音,早就刻在我骨头里了,怎么可能忘掉。这种感觉特别真实。人刚走的时候,你会天天想,时时刻刻想。但时间长了,生活推着你往前走,你好像不那么想了。可就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比如看到一件她用过的东西,或者听到一句她常说的话,那种思念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把你淹没。苏轼就抓住了这个点。
后面那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更是绝了。在梦里好不容易见到了,结果俩人只是互相看着,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就是不停地哭。这种委屈和思念,语言根本表达不了。现实里有多少次,我们想跟离开的亲人说说话,话到嘴边,却只有眼泪。这首词,就是给那些失去伴侣的人准备的,每一个字都戳在心窝上。
但是,不是所有的思念都这么撕心裂肺。有时候,对亲人的思念,是一种更绵长,更安静的悲伤。
比如白居易写给他好朋友元稹的诗,《梦微之》。元稹和白居易那是一辈子的铁哥们,元稹去世后,白居易写了很多诗悼念他。其中这首,写得特别生活化。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晚上做梦,梦见咱俩又像以前一样,手拉着手到处玩。早上醒来,发现枕头边的毛巾都湿透了,眼泪怎么也止不住。这种感觉就真实很多。不是天天哭,但就是某个瞬间,梦醒了,现实和梦境的落差太大,突然就绷不住了。
后面还有一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你在九泉之下,身体都化成泥土了。我还活在世上,头发都白了。这句话没有嚎啕大哭,但那种阴阳相隔的无力感,和被时间抛下的孤独感,一下子就出来了。你走了,我的时间还在继续,我老了,你却永远停在了那里。这种诗,适合用来思念那些一起长大的朋友,或者感情深厚的长辈。那种悲伤不是爆发式的,而是渗透在日常里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对生死的看法变了。不再是激烈的情感,而是一种更平静的接受和思考。
这时候可以看看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其三。这首诗是他想象自己死后别人为他写悼词。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这话很直白,只要是活物,就一定会死。早点走,也不算是什么夭折。这是一种看透了的态度。但后面马上跟着一句: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昨天晚上我们还都是活生生的人,今天早上我的名字就在鬼的名册上了。这种对比,一下子就把死亡的突然和冰冷写出来了。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这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亲戚们可能还会为我悲伤一段时间,但其他人呢,早就唱着歌,继续过自己的生活了。人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不过是把身体寄托给大山罢了。这话说得太实在了。你的离开,对你自己来说是终点,对爱你的人来说是巨大的悲痛,但对这个世界来说,地球照样转。生活不会因为少了一个人就停止。这种冷静的视角,反而让悲伤显得更深沉。它适合那些已经经历了很多,对生死有了自己理解的人。在七月十五这个日子,读一读,会有一种通透的感觉。
当然,也有更含蓄的表达。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本来是写给活着的妻子的,但用在思念故人上,也特别贴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也不知道。现在巴山的夜雨下得很大,秋天的池塘都满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再聊聊今天巴山这场夜雨呢?
关键就在最后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这是一个对未来的约定。但对于已经离去的人,这个“未来”永远不会来了。这个约定,成了一个永远无法兑现的念想。你越是想象那个画面有多美好,心里的失落感就越强。这种“求不得”的痛苦,比直接说“我想你”要复杂得多。它把思念,放在了一个永远到不了的未来里。
所以,七月十五这天,如果你觉得心里堵得慌,不知道怎么表达。不妨找一首这样的诗。
如果你思念的是爱人,痛彻心扉,那就读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如果你怀念的是朋友或长辈,那种悲伤已经融入了生活,那就念白居易的“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如果你对生死有了更深的感悟,那就品味陶渊明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如果你想表达一种无法实现的约定和遗憾,那就默念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些诗,其实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人走了,就是走了。但它们能给我们的情绪一个出口,一个形状。它能让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感受到的这种孤独、悲伤、无奈,一千年前的古人也感受过,并且他们用最优美的语言,把这种感觉记了下来。我们读着他们的诗,就像在和他们隔空对话,也像在和我们思念的亲人,完成了一次安静的交流。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