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月亮,中国的诗人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这东西就挂在天上,不远不近,看着你,你也看着它。不像太阳,太刺眼,你没法直视。月亮不一样,它很温和,光是清冷的,你可以一直盯着它看,看到发呆,看到心里去。
最简单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背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好在哪里?好在它真实。它不是在讲什么大道理,它就是一个瞬间的记录。李白可能半夜醒了,或者就是没睡着,看到窗外的月光照进来,白花花的一片,第一反应是“下霜了?”。这个“疑”字用得太好了,写出了那种迷迷糊糊、半梦半醒的状态。然后他才反应过来,抬头一看,哦,是月亮。接着,头一低,就开始想家了。
你看,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连贯的、下意识的动作。抬头,低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没有任何复杂的修辞,就是白描。但 именно 因为这份简单和真实,它能打动一千多年后的我们。我们每个人,在异乡的夜里,看到月亮,都可能会有这么一个瞬间。那种感觉是共通的,不需要解释。这就是李白的厉害之处,他把最普遍的人类情感,用最简单的画面定了格。
但是,是不是所有写月亮的诗都是这种淡淡的忧伤?也不是。我们再看苏轼。苏轼这个人,一辈子颠沛流离,被贬来贬去,但他骨子里是个乐天派。他的月亮,就比李白的要开阔得多。
最有名的当然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头一句就是提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气势就不一样了。李白是自己低头想,苏轼是直接端着酒杯去问老天爷。他问的问题也很大,什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开始想象月亮上的生活,是不是也跟人间一样。
这首词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苏轼自己给出了答案。他不是沉浸在“我好惨,我想我弟”这种情绪里。他想通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意识到,不完美才是生活的常态。月亮都有圆有缺,何况是人呢?想通了这一点,他就不再纠结于自己能不能跟家人团聚了。最后他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个祝福。意思是我们虽然隔得很远,但只要我们都健康地活着,能一起看着这个美丽的月亮,那就很好了。
你看,苏轼的月亮,成了一个哲学思考的载体。他从一个月亮,看到了宇宙的规律,看到了人生的常态,最后得到了释怀和超越。所以我们读苏轼,会觉得心里很敞亮。他告诉你,难过是正常的,但别陷进去,抬头看看天,看看月亮,格局就大了。
当然,月亮也不总是温柔的、富有哲理的。它也可以是冷酷的,甚至是残忍的。比如南唐后主李煜。他当皇帝的时候,写的词都是花天酒地。亡国之后,他成了阶下囚,再看月亮,感觉就完全变了。
他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里写,“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里的月亮,不再是思乡的媒介,也不是哲思的伙伴。它成了一个无情的计时器。春天会来,花会开;秋天会来,月会圆。这些美好的东西,以前是享受,现在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因为它们不断提醒他,时间在流逝,但他失去的故国、失去的荣华富贵,再也回不来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月光下,他连回忆故国的勇气都没有了。因为一回忆,就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东西还在,人已经变了。这种物是人非的痛苦,被明亮的月光一照,显得更加清晰和刺骨。所以李煜的月亮,是带着血泪的,是亡国之君的悲鸣。
所以你看,同样一个月亮,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境遇下,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李白看到的是乡愁,苏轼看到的是豁达,李煜看到的是伤痛。月亮本身没有变,变的是看月亮的人心。
如果我们也想写写月亮,或者说,想更深地理解这些诗,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别只“看”月亮,要去“感受”它。月光照在身上是什么感觉?是冷的还是暖的?是柔和的还是刺眼的?周围有没有风?有没有虫鸣?把这些感官体验写进去,你的描述就立刻变得具体了。比如,不说“月色真美”,而是说“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影子,晚风一吹,影子就跟着晃。”
第二,把你的情绪和月亮联系起来。你看到月亮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是觉得孤单,还是觉得宁静?是想起了某个很久没见的人,还是在思考一个想不通的问题?直接把这个情绪放进去。比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连接。我们虽然远隔天涯,但此刻,我们共享着同一个月亮。这一下子就把两个孤立的个体联系在了一起,孤独感就被削弱了。
第三,用具体的意象说话。不要说“月亮代表我的心”,这种话太抽象了。你要展示出来。比如,你可以写“我把想对你说的话,都对着月亮讲了,因为它明天也会照到你那里去。”这样一来,月亮就成了一个具体的信使,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
说到底,几千年来,诗人反反复复地写月亮,不是因为月亮本身有多特别。而是因为月亮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画布。它安静、永恒,挂在天上,默默地观察着人间的一切悲欢。它就像一个最好的倾听者,你可以把任何情绪投射给它——乡愁、豪情、悲愤、爱恋。它都接得住。
所以下一次,当你晚上看到月亮的时候,可以停下来多看一会儿。想想李白是不是也曾在这样的月光下低头思念,想想苏轼是不是也曾举杯问天,想想此时此刻,是不是也有另一个人,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正看着同一个月亮,想着你。这样一来,这个挂在天上的发光石头,就变得有故事,有温度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