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聊一个史纲里特别重要的点,也是选择题和分析题的常客: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这事儿发生在20世纪初,大概是1905年到1907年那会儿。你别看是100多年前的吵架,但考研政治就爱考这个,因为它牵涉到中国到底该走哪条路的问题。
首先,你得知道这两派人是谁在带头。
革命派,C位当然是孙中山。他身边还有章炳麟、陈天华、邹容这些人。他们的主阵地是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改良派,也就是保皇派,领头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们跑到了海外。他们的喉舌是《新民丛报》。
这两拨人,隔着太平洋,在报纸上吵得不可开交。为什么吵?因为当时大清已经烂到根了,大家都觉得得想个办法救中国,但具体用什么法子,意见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场大论战,说白了,就是为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定调子。
他们主要吵了三个核心问题。这三个问题,你必须给我背得滚瓜烂熟,选择题里换个说法就考你。
第一个问题:要不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这是最根本的分歧。
改良派的观点是:不能革命。他们的理由听起来也挺“为国为民”的。梁启超说,革命会带来内乱,国家会血流成河。而且,一旦我们自己打起来,帝国主义列强肯定会趁机干涉,到时候中国就不是改朝换代了,而是直接被瓜分,亡国灭种。所以,他们主张搞君主立宪,慢慢改革。他们觉得,只要有个宪法,有个国会,限制一下皇帝的权力,国家就能慢慢好起来。他们还说,革命是要“杀人流血”的,我们中国人“民智未开”,素质不行,搞不了民主共和。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
但是,革命派直接就怼回去了。章炳麟在《民报》上发文章说,你说的“民智未开”,就是给独裁者找借口。老百姓的政治水平,是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才能提高的。你不让他们参与,他们永远“未开”。而且,清政府现在就是“洋人的朝廷”,它自己都烂透了,根本不可能真心实意搞改革。所谓的“预备立宪”,就是个骗局,目的是拖延时间,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指望它来救中国,等于缘木求鱼。革命派认为,想救中国,唯一的出路就是暴力推翻这个腐朽的政权。革命是会流血,但这是为了建立一个新制度必须付出的代价,长痛不如短痛。
这个点你得想清楚,改良派的核心是“怕乱”,他们害怕革命带来的破坏和外国干涉。革命派的核心是“破旧”,他们认为旧的体制已经没有改良的可能,必须彻底砸碎。
第二个问题: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这个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延续。
改良派说,就算要变,也应该是搞君-主-立-宪。他们觉得中国几千年都是皇帝说了算,老百姓习惯了,一下子搞共和,大家适应不了。他们还拿英国、日本举例子,说你看人家搞君主立宪,国家不也挺强大的吗?所以,保留皇帝,同时用宪法限制他,这是最稳妥的办法。
革命派的观点就激进多了。孙中山他们认为,君主制就是万恶之源。中国之所以这么落后,就是因为这个专制制度。只要皇帝还存在,哪怕是君主立宪,本质上还是一个人说了算,随时可能变回专制。所以,必须一步到位,直接建立一个像美国、法国那样的民主共和国,把权力交给人民。他们喊出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里的“创立民国”就是核心。他们认为,只有共和制才能真正保证国家长治久安,避免出现新的独裁者。
你看,这背后其实是两种政治理念的碰撞。改良派对旧制度还有幻想,想做“减法”。革命派则对旧制度彻底失望,要做“加法”,建立一个全新的东西。
第三个问题: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这个问题特别重要,也最能体现孙中山思想的先进性。
改良派基本没怎么提社会层面的改革,他们主要关心的是政治制度。他们认为,只要政治制度改好了,社会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他们甚至反对土地制度改革,认为这会造成社会动荡,损害地主阶级的利益。
但是,孙中山看得更远。他在欧美国家考察的时候,发现这些国家虽然政治上搞了民主,但贫富差距巨大,社会矛盾尖锐。资本家剥削工人,社会问题一大堆。他不想中国革命成功后,再走一遍西方的老路。所以,他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具体怎么搞?就是“核定地价,照价收税,涨价归公”。简单说,国家先给全国的土地定个价,比如你家这块地值100万。以后,你就按这个100万的价钱交税。如果后来这块地因为社会发展涨到了500万,那多出来的这400万增值部分,要收归国有,用来搞社会福利。这样就能防止少数人靠垄断土地暴富,实现“耕者有其田”。
这个思想,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超前了。它把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放在了一起。革命派认为,不解决土地问题,就算推翻了皇帝,老百姓的生活也不会有根本改善,革命的成果最终还是会被少数富人窃取。
改良派一听这个就炸了。他们说你这是在搞均贫富,会天下大乱。
这场论战的结局是什么?
最后,革命派明显占了上风。为什么?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清政府后来搞的“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彻底暴露了它根本不想放权的真面目,让很多原本支持改良的人,都失望地倒向了革命。
这场论战的意义非常大。考分析题就可能考这个。
第一,它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通过辩论,大家看清楚了,想救中国,靠修修补补是不行的,必须来一场彻底的革命。
第二,它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报纸上的文章你来我往,全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都在看。很多人就是通过看这些文章,才了解了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共和,才下定决心参加革命的。可以说,这场论”战”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做了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第三,它推动了革命队伍的壮大。辩论让革命派的主张深入人心,吸引了大量的支持者,同盟会等革命组织也因此发展壮大。
所以,你看,这场发生在笔尖上的战争,它的作用一点不比真枪实弹的战斗小。它是在思想层面上,为旧时代的中国画上了一个句号。你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三个核心争论点,以及论战的历史意义,记在脑子里。选择题考细节,分析题考宏观意义,两手都要抓。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