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描写冬雪的优美诗词

天一冷,我脑子里就自动开始蹦古诗词。尤其是下雪天,感觉空气里都飘着几百年前文人墨客的感慨。有些诗词你从小就会背,但好像只有在某个特定的下雪天,你才突然“懂”了它。

说到写雪,第一个冲进我脑子里的,绝对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太有名了,有名到很多人都忘了它前面写了什么。我们得连起来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你看,背景是边塞,是八月的“胡天”,那地方气候恶劣,北风刮得地上的草都断了。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场大雪不期而至。然后,岑参写下了那句千古名句。它的好,就好在那个“忽如”和“春风来”。边塞的冬天是残酷的,是单调的,是能要人命的。但诗人用了一个最温暖、最有生机的意象——春天的梨花,来形容这场严寒中的大雪。这种巨大的反差,把雪景写活了,写得壮丽又奇特。这不是坐在书房里赏雪,这是在艰苦环境中,一个见过大世面的军人眼中,雪的模样。它带着一种豪情,一种苦中作乐的豁达。

但不是所有的雪都这么热闹。有些雪,是冷的,是安静的,甚至是孤独的。

这时候,就轮到柳宗元出场了。他的《江雪》只有二十个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一个字都没有浪费。你读的时候,脑子里会自动生成一幅水墨画。黑白灰,没了。你看他用的词,“千山”、“万径”,这是极大的空间,然后用“绝”和“灭”两个字,把所有生命迹象都抹掉了。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空旷的、冰冷的背景板。然后,画面猛地一收,聚焦到“孤舟”、“蓑笠翁”。在一个无限大的空间里,只有一个极小的点。这个点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他钓的不是鱼,是寂寞,是他的固执,是他在那个寒冷世界里仅存的一点点坚持。这首诗的意境,是冷到骨子里的。它不是在描写雪有多美,而是在用雪景来烘托一种心境。每次读这首诗,我都会觉得周围瞬间安静下来,好像连呼吸声都变轻了。这就是文字的力量,用最少的笔墨,勾勒出最深远的情感。

不过,要说最有人情味的雪,还得是白居易。他有一首小诗,叫《问刘十九》。你肯定也读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简直就是唐朝版的“在吗?晚上要下雪了,来我家喝一杯呗?”。你看,这多像发微信?就差一个表情包了。这首诗好在哪?好在它的画面感和温度。外面是“天欲雪”,冷飕飕的,气氛已经烘托出来了。屋里呢?有新酿好的米酒,上面还漂着一层细细的泡沫(绿蚁),还有一个烧得暖暖的红泥小火炉。颜色是暖的(红泥),味道是香的(酒),温度是暖的(火炉)。

所有温暖的、舒服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就差一个朋友。所以最后一句“能饮一杯无?”就显得特别真诚,特别暖心。这首诗里的雪,不是用来欣赏的,也不是用来表达孤独的。它成了一个背景,一个让朋友相聚的完美理由。因为天冷要下雪,所以我们更应该聚在一起,喝点热酒,聊聊天。这种雪天的烟火气,最抚慰人心。

古人写雪,不光写眼睛看到的,还写耳朵听到的。白居易还有一首诗里写:“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句就更妙了。诗人在屋里,可能已经睡下了。他怎么知道外面的雪下得很大?靠听。雪本身是无声的,但雪的“重量”有声。积雪压在竹子上,竹子承受不住,“咔嚓”一声断了。这声音在寂静的雪夜里,格外清晰。诗人通过一个侧面的声音描写,就把一场大雪的厚重感和寂静的氛围全写出来了。你不需要看到雪,但你完全能感觉到它。这种写法,比直接说“雪下得好大”要高明得多。

当然,还有很多写雪的诗词。比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写的是雪的形态,夸张,有气势,一看就是他写的。还有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用雪景来抒发胸中的抱负和对历史的感慨,格局宏大。

对我来说,这些诗词不只是文字。它们像一个个坐标,标记了古人在某个雪天里的具体情绪。有戍边将士的豪迈,有失意文人的孤寂,有朋友间温暖的邀约,也有深夜里对自然的细微观察。

所以下次下雪的时候,别光顾着拍照发朋友圈。你可以试着站一会儿,感受一下。看看眼前的雪,最像你读过的那一首诗。或许,那一刻,你就能和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某个人,共享同一份心情。这种感觉,挺奇妙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描写冬雪的优美诗词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