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2025国考行测答题技巧:备考干货之“间隔年份”到底隔几年

“间隔年份”这玩意儿,是不是总让你头疼?尤其是在资料分析里,看到“与2015年相比”,或者“从2015年到2020年”,脑子里就得转一下:这到底是算几年?是直接减,还是减了再减1?

搞错这个,后面一连串的计算可能就都废了。今天咱们就把这事儿彻底说明白,一次性解决。

说白了,“间隔年份”就是问你两个年份之间,完整地隔了几个“整年”。

我们先不说考试,就聊个最简单的事。比如,从2020年到2023年,隔了几年?

你可以用手指头数:2020年过完是2021年,这是1年;2021年过完是2022年,这是第2年。2022年过完就到2023年了。所以,中间完整地隔了2021和2022这两个年份。答案是2年。

你看,这跟我们直觉的减法不一样。用数学算就是:2023 – 2020 = 3。但正确答案是2。所以,公式是:

目标年份 – 起始年份 – 1

也就是 2023 – 2020 – 1 = 2年。

为什么要减1?

你可以这么想,我们数的是两个年份之间的“空隙”。就像种树,从第一棵树到第五棵树,中间有几个间隔?是4个,不是5个。年份也是一个道理,2020年和2023年就像两棵树,我们数的是它们之间的间隔。

这个“-1”就是为了去掉起始年或者结束年本身,因为我们只关心它们之间的部分。

但是在行测题里,问题不会这么直接问你。它会包装在各种资料分析或者数量关系的题目里。我们得学会识别什么时候用这个“-1”公式,什么时候不用。

情况一:明确问“间隔”或“之间”

这是最直接的。如果题目里出现了“间隔了几年”或者“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那基本就是要用“-1”公式了。

举个例子:
某市从2016年开始实施一项新政策,到2022年为止。问这项政策实施期间,完整间隔了多少个年份?
这里问的是“间隔”。
直接套公式:2022 – 2016 – 1 = 5年。
这5年分别是2017、2018、2019、2020、2021。你看,不多不少,正好5个。

情况二:计算年龄或者持续时间

这是最容易搞混的地方。计算年龄的时候,通常是不用减1的。

举个例子:
小王2005年出生,问他在2023年的时候是多少岁?
我们都知道,年龄是直接用当前年份减去出生年份。
计算:2023 – 2005 = 18岁。
这里为什么不减1?因为年龄计算的是一个人从出生那个时间点开始,到当前这个时间点,一共“经过”了多少年。它不是在算两个年份之间的“空隙”。2005年是起点,2023年是终点,算的是整个时间段的长度。

所以,这里引出了一个关键的区别:

  • 间隔年份:算的是“空隙”,是“between A and B”。公式是:结束年 - 开始年 - 1
  • 经过年份/持续时间:算的是“长度”,是“from A to B”。公式是:结束年 - 开始年

我之前带过一个学生,他资料分析做得很快,但就是老在这种小地方栽跟头。一道题问“2020年比2015年增长了XX”,他需要计算年均增长率,公式里需要年份n。他一看2020和2015,直接用2020-2015=5。但题目里的增长,是从2015年这个基期开始,到2020年,一共经过了5年。所以这个n就是5。但他有时候会混淆,下意识觉得是间隔,就用了4,结果整个计算都错了,特别可惜。

后来我跟他把这个点掰开了揉碎了讲,让他记住一个原则:凡是涉及到“增长了多少年”、“持续了多少年”、“到某年是多少岁”这种问题,都是算时间段的长度,直接减就行了。只有题目明确让你求“间隔”或者“之间”的时候,才需要减1。

我们来看一道模拟题,感受一下:

【模拟题】
某企业2018年的产值为1000万元,假设从2019年开始,该企业产值每年的增长率都相同。到2023年,该企业的产值为1464.1万元。问该企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是多少?

这里就需要用到年均增长率的公式。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就是年数n。
这个n,到底是多少?
我们分析一下。基期是2018年,目标年份是2023年。我们算的是从2018年底到2023年底,一共经过了多少个增长周期。
2018 -> 2019 (第1年)
2019 -> 2020 (第2年)
2020 -> 2021 (第3年)
2021 -> 2022 (第4年)
2022 -> 2023 (第5年)
一共是5年。
用公式算就是:2023 – 2018 = 5。
这里算的是“经过的年份”,是时间段的长度,所以直接减,不用“-1”。如果你用了“-1”,算出来n=4,那后面的计算就全错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需要“-1”的变种题:

【模拟题】
某地区计划在一条公路上植树,从公路的起点(计为0米)开始,到终点(计为1000米)结束。要求每隔50米植一棵树,且起点和终点都要植树。问一共需要植多少棵树?

这虽然不是年份题,但逻辑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我们上学时学的植树问题。
总长度是1000米,间隔是50米。
间隔数 = 1000 / 50 = 20个。
因为两端都植树,所以树的数量 = 间隔数 + 1 = 21棵。

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换成年份:
某项活动从2000年开始举办,到2020年结束,每隔一年举办一次(即两年一届),且2000年和2020年都举办了。问一共举办了多少次?
这里的“每隔一年”,意思就是间隔是2年。
总的时间跨度是:2020 – 2000 = 20年。
这20年里,有多少个“2年”的间隔? 20 / 2 = 10个间隔。
因为两端(2000年和2020年)都举办了,所以举办次数 = 间隔数 + 1 = 11次。

你看,把年份问题想成是植树问题,把“年”看作是“米”,逻辑就通了。

总结一下,下次遇到年份问题,按这个步骤来思考:

  1. 先读懂题意。 问的是“间隔”、“之间”,还是“持续”、“经过”、“年龄”?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2. 确定是算“空隙”还是算“长度”。
    • 算“空隙”,就用 结束年 - 开始年 - 1
    • 算“长度”,就用 结束年 - 开始年
  3. 如果题目更复杂,像“每隔几年”这种,就把它想象成植树问题。 先算总时长(长度),再除以间隔,最后根据两端的情况判断要不要加1。

这个知识点本身不难,但它藏在题目细节里,一不留神就会错。备考的时候,不要只顾着刷难题,这种基础概念一定要抠明白。找几道相关的真题,自己动手算一算,把这个逻辑内化成自己的本能反应。这样在考场上,你才能又快又准,不会在这种小问题上浪费时间,或者丢掉不该丢的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2025国考行测答题技巧:备考干货之“间隔年份”到底隔几年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