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答案:不能。冀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只有一个读音,就是 jì。
我知道你为什么会这么问。十有八九是看到了字形,觉得它底下那个“异”(yì)字,应该就是它的读音吧?这个想法很自然,也符合我们认识汉字时学到的一个基本方法——形声字。
汉字里有一大类字叫形声字,差不多占了现代汉字总数的80%以上。它的结构很简单,一个部分管意思,叫形旁;一个部分管读音,叫声旁。比如“河”,左边的三点水是形旁,表示跟水有关;右边的“可”(kě)是声旁,提示了读音。还有“妈”,女字旁是形旁,“马”(mǎ)是声旁。
这个方法在大多数时候都很好用,是我们快速认字、猜字读音的利器。
但是,这个规则,不是百分之百靠谱的。语言是活的,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很多字的发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字形却相对固定地保留了下来。这就导致了很多声旁“名不副实”的情况。
冀,就是个典型的“坑”。它下面的“异”(yì),确实长得像个声旁,但它就是不念 yì,偏偏念 jì。这种现象,语言学上叫“声旁记号作用的弱化或丧失”。说白了,就是那个提示读音的部分,现在已经不准了。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复杂。可能是古代某个时期的口音变化,也可能是为了和别的字区别开来,发音就渐渐变了。比如在古代汉语里,“冀”和“异”的发音可能曾经很接近,但到了现代普通话里,一个读 jì,一个读 yì,早就分道扬镳了。
这种不靠谱的声旁还有很多,我给你举几个例子,你一看就明白了。
比如“谁”。右边的“隹”读 zhuī。但“谁”这个字,我们念 shéi。这两个音差得有点远吧。可是在古代,它们的读音就是很像的。
再比如“饿”。右边的“我”读 wǒ。但“饿”字念 è。这也完全不搭边。
还有“贼”。外边的“贝”读 bèi,里边的“戎”读 róng,但合起来的“贼”念 zéi。
所以,通过声旁猜读音,只能算是一个辅助手段,猜对了是运气好,猜错了才是常态。它能帮你建立一个初步印象,但最终确认一个字的读音,最靠谱、最权威的方法只有一个——查字典。
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写东西这么多年,遇到拿不准的字,第一反应也是立刻查字典。现在查字典太方便了,拿出你的手机,打开任何一个词典App,输入“冀”,答案就出来了,清清楚楚地标着【jì】。而且还会告诉你它的部首、笔画、以及详细的释义。我推荐你用《新-华-字-典》或者《现代汉语词典》的电子版,这两个是最权威的。
我们再从用法上反推一下,也能印证它的读音。
“冀”这个字,在现代汉语里主要有两个意思:
1. 希望。这是一个书面语用法,比如“冀望”、“希冀”。我们平时口语里说“我希望你来”,不会说“我冀望你来”,但在文章里看到,你要知道是这个意思。比如词语“不冀而得”,意思就是没希望能得到的东西,却意外得到了。这里的冀,读的都是 jì。
2. 河北省的简称。这是它最常见的用法。中国的每个省份都有一个单字简称,比如北京是“京”,上海是“沪”,河北省就是“冀”。所以,你在高速公路上看到挂着“冀A”、“冀B”牌照的车,就知道那是河北的车。你见过哪个新闻或者交通广播里说“Yì A 牌照的汽车请注意”吗?没吧。都是说“Jì A”,石家-庄-的车。
所以,无论从字典的权威规定,还是从日常的实际用法来看,“冀”的读音都只有 jì 这一个。那个看起来像声旁的“异”,在这里只是一个错误的向导。
下次再遇到这种让你困惑的字,别凭感觉猜。直接动手查一下,花不了你十秒钟,但你得到的是一个确定的、正确的知识。把猜字的过程当作一个发现问题的线索,把查字典当作解决问题的终极手段,这样你的语文水平会越来越扎实。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