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里有个抽屉,专门放一些“可能有用但现在没用”的东西。里面有几年前手机包装盒里的卡针,一小卷 Teflon 生料带,几颗从旧衣服上剪下来的纽扣,还有一个买家具时送的内六角扳手。我老婆每次收拾屋子都想把这个抽屉清空,她总说:“这些东西放了好几年了,一次也没用过,占地方。”
每次我都会拦住她,理由是:“万一哪天就派上用场了呢?”
这个“派上用场”,就是这个词最直接的意思。它描述的不是一个物品本身有多“有用”,而是描述一个“时机”。一个东西,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突然就从“没用的杂物”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派上用场”。
前几天,我们家浴室的淋浴头接口有点漏水,水滴答滴答地响,很烦人。我记得好像是里面的密封圈老化了。大半夜的,物业下班了,五金店也关门了。我突然想起了我那个抽屉。我走过去,拉开抽屉,在里面翻了大概一分钟,找到了那卷白色的小卷带,就是Teflon生料带。我把它在螺纹上缠了几圈,再拧上淋浴头,一滴水都不漏了。
那一刻的感觉,很难形容。有一种“看,我说的没错吧”的得意,也有一种问题被轻松解决的舒畅。那卷可能只值一块钱的生料带,在那个晚上,价值远超于此。它帮我解决了噪音,让我能睡个好觉。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派上用场”的时刻。
这个词背后,其实藏着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待知识、技能和物品的态度。它分为几个层面。
首先,是物品层面。
很多人推崇“断舍离”,认为用不上的东西就该扔掉。这没错,对于那些真正没用的东西,比如已经无法开机的旧手机、发霉的书,确实该处理掉。但“派上用场”的哲学,不是鼓励囤积垃圾,而是鼓励保留那些有“潜在功能”的东西。
关键在于区分“垃圾”和“备件”。
一个坏掉的闹钟是垃圾。但是,一个功能完好、只是因为你买了新的而闲置的闹钟,就是备件。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新闹钟会突然坏掉,或者你需要临时给客房配一个。
判断标准很简单:这个东西还能不能完成它的本职工作?如果能,那它就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派上用场。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好的收纳系统。你不能把所有“可能有用”的东西都堆在一个箱子里。你需要分类、标记。我的那个抽屉,虽然东西杂,但我大致知道里面有什么。电工胶带在一边,小螺丝和钉子在另一个小盒子里,各种数据线用皮筋捆好。这样,当需要的时候,我能快速找到它。一个找不到的工具,和没有这个工具,效果是一样的。
其次,是知识和技能层面。
这个层面的“派上用场”更有意思。我们上学时,总会抱怨:“学这个有什么用?以后买菜又用不到三角函数。” 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很短视。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一点不起眼的知识会突然冒出来,帮你一把。
我大学时很喜欢摆弄电脑,自学了一点 Photoshop 的基本操作,就是抠图、调色、加文字这些。当时纯粹是兴趣,为了做一些搞笑的表情包。毕业后我做的工作和设计完全无关。我以为这门手艺就这么荒废了。
几年后,我开始自己写点东西,需要给文章配图。网上找的图片要么有版权,要么不合适。这时候,我那点PS技能突然就派上用场了。我可以自己动手,把几张图合成一张,或者给图片加上漂亮的文字说明。虽然做得不专业,但完全够用。它让我省下了找设计师的钱,也让我的文章看起来更规整。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很多时候不是立竿见影的。它像是在你的大脑里存入了一笔钱,你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在某个急需用钱的时刻,你可以把它取出来。
所以,对任何学习机会都保持开放态度,很重要。哪怕它看起来和你当前的工作或生活毫无关系。学一点基本的急救知识,比如海姆立克急救法。你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但只要用上一次,就可能救回一条命。学一点基础的财务知识,看懂复利和资产负债表。它可能不会让你立刻发财,但在你做重要的财务决策时,能帮你避开很多坑。
学习这些“无用之学”的诀窍是,不要追求精通,而是追求“了解”。你知道有这么个东西,知道它大概是干什么的,知道去哪里找更详细的资料,这就够了。
第三个层面,是经验,尤其是失败的经验。
我们总觉得成功经验才有用,可以复制。但实际上,失败的经验往往在后来能派上更关键的用场。
我刚工作时,负责过一个小项目。当时年轻气盛,觉得自己的方案特别好,没有充分听取团队里老员工的意见,结果项目推进到一半,发现一个致命的技术缺陷,导致整个项目延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那次经历对我打击很大,我觉得自己很失败。
但是,几年后,我负责一个更重要的项目。在项目初期规划时,一个年轻同事提出了一个和当年我的想法很类似的方案,看起来确实很吸引人,进度快、成本低。团队里很多人都表示赞同。
就在那个瞬间,我脑子里警铃大作。我立刻想起了当年那个失败的项目。我把当年的情况和盘托出,指出了这个方案背后隐藏的风险,以及我们当时是如何掉进坑里的。最终,我们选择了一个更稳妥的方案,虽然前期慢一点,但成功避免了重蹈覆辙。
那一刻,当年的失败经验,就“派上用场”了。它变成了一种预警机制,一种直觉。这种直觉,是看多少本成功学书籍都学不来的,只能靠自己亲身经历的错误来浇灌。
所以,不要害怕犯错,也不要急于忘记失败。关键是,每次失败后,要复盘。问自己几个问题:哪里做错了?为什么会错?如果重来一次,我会怎么做?把这些思考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就是你未来最宝贵的财富。
总结一下,“派上用场”这个词,本质上是一种反“功利主义”的智慧。
它告诉我们,不要用“现在有没有用”这个单一的、短视的标准去衡量一切。一个物品,一项技能,一段经历,它的价值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才显现出来。
要实践这种智慧,需要三样东西:
1. 一点点好奇心。去了解那些“没用”的知识。
2. 一点点耐心。允许一些东西暂时“闲置”,而不是立马扔掉。
3. 一个好的整理和记录习惯。把你的“备件”和“经验”整理好,以便在需要时能迅速找到它们。
这并不意味着要变成一个什么都往家里囤的囤积狂,或者一个什么都学的“知道分子”。而是要在“极简”和“冗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为自己的生活,保留一个“万一”的空间,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抽屉。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到什么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钥匙,可能就安静地躺在你那个“可能有用但现在没用”的抽屉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