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聊缴纳关税的会计分录这个事。这事儿听起来挺绕的,又是税又是费的,但拆开看其实逻辑很清楚。搞懂了,公司进出口那块的账务处理就顺畅多了。
一、最基本的情况:自己报关,自己缴税
先说最常见的一种,公司自己从国外买东西,自己报关,自己交关税和进口增值税。这笔钱到底应该算到谁头上?
答案是:计入存货成本。
你想想,你买这批货,不交关税和增值税,海关能放行吗?不能。所以,这些税金就是你为了获得这批货而必须付出的代价,是采购成本的一部分。这个道理很简单直接。
会计分logging怎么写?
假设你从国外买了一批原材料,货款是100万,关税20万,进口增值税13万。付钱的时候,分录这么做:
借:在途物资 100万 (这是货款)
贷:银行存款 100万
然后,去海关交税。拿着海关开的《海关进口关税专用缴款书》和《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分录是这样的:
借:在途物资 20万 (关税计入成本)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万 (增值税可以抵扣)
贷:银行存款 33万
看到没,关税进了“在途物资”,增值税进了“应交税费”。为什么增值税不计入成本?因为增值税是价外税,只要你能拿到海关的专用缴款书,这个进项税额以后卖东西的时候是可以抵扣的。 它不会真的成为你的成本,只是暂时帮你垫付了一下。
等这批货到了仓库,验收入库了,再做一笔分录:
借:原材料 120万 (货款100万 + 关税20万)
贷:在途物资 120万
这样一来,这批原材料的账面价值就是120万,将来领用、生产、销售都以这个成本为基础。逻辑链条很完整。
二、买的是固定资产,怎么处理?
如果公司进口的不是原材料,而是一台大机器,也就是固定资产,那处理方法稍微有点不一样。
关税的处理逻辑不变,它依然是取得这项资产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也要计入资产的成本。但是,进口增值税的处理要看情况。
如果你的公司是一般纳税人,买这台机器是为了生产经营用的,那么这个进口增值税同样可以抵扣。分录这么做:
假设机器价款500万,关税50万,增值税65万。
借:固定资产 550万 (价款500万 + 关税50万)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5万
贷:银行存款 615万
如果公司是小规模纳税人,进项税是不能抵扣的。那这65万的增值税就没办法了,只能跟着关税一起,全部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分录就变成了:
借:固定资产 615万 (价款500万 + 关税50万 + 增值税65万)
贷:银行存款 615万
所以,能不能抵扣进项税,是关键。
三、要是涉及消费税呢?
有些商品,比如烟、酒、化妆品、小汽车,进口时除了关税和增值税,还要交消费税。这个消费税怎么处理?
跟关税一样,通常也是计入存货成本。
因为消费税是在生产和进口环节缴纳的,它属于价内税,是你获得这件商品的总成本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进口一批化妆品,货款200万,关税40万,消费税30万,增值税50万。
交税时分录:
借:在途物资 70万 (关税40万 + 消费税30万)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50万
贷:银行存款 120万
等货物入库:
借:库存商品 270万 (货款200万 + 关税40万 + 消费税30万)
贷:在途物资 270万
这里消费税也和关税一样,直接构成了“库存商品”的成本。
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这批进口的应税消费品是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比如酒厂进口基酒再加工成白酒出售,那么这个进口环节的消费税是可以抵扣的。这时候分录会不一样,会通过“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来核算,而不是直接计入成本。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大部分企业遇到的都是直接计入成本的情况。
四、委托代理报关,账务怎么走?
很多公司自己不跟海关打交道,会找个报关行来代理。这时候钱就不是直接交给海关了,而是先给报关行,让他们去办。
处理起来也不复杂,就是多了一个中间环节。
先把钱给报关行,比如给了50万,其中包括了关税、增值税和一点代理费。
借:其他应收款—XX报关行 50万
贷:银行存款 50万
然后,等报关行办完事,拿回了海关的税单和他们自己的发票,再根据单据来做分录。
假设税单上显示,关税20万,增值税13万。报关行的代理费是1万。
借:在途物资 21万 (关税20万 + 代理费1万)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万
贷:其他应收款—XX报关行 34万
这里的逻辑是,代理费也是为了进口这批货付出的必要开支,所以也一并计入存货成本。剩下的“其他应收款”余额,报关行会退给你,或者你下次再用。
五、出口关税怎么处理?
虽然现在大部分商品出口都免关税,但还是有少数商品需要缴纳出口关税。这个钱又该记到哪里去?
出口关税一般是直接冲减主营业务收入的。因为它直接减少了你这次出口销售的实际所得。
但实务中,为了方便核算,更多人会把它记在“税金及附加”这个科目里。财政部的文件也支持这种做法,把应交的出口关税计入“税金及附加”科目。
比如,你出口一批货物,收入100万,需要交出口关税5万。
确认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100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万
计提关税时:
借:税金及附加 5万
贷:应交税费—应交出口关税 5万
实际缴纳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出口关税 5万
贷:银行存款 5万
这样处理,能清晰地看到出口业务实际承担的税负是多少。
总结一下,处理关税会计分录的核心,就是搞清楚这笔钱的性质。它是为了“得到”某样东西(存货、固定资产)而必须付的钱,那就计入这个东西的成本。如果它是一个独立的税种,并且不构成资产成本,那就计入“税金及附加”。而增值税,因为有抵扣机制,所以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核算,不影响成本。把这个底层逻辑想通了,不管遇到什么复杂的业务场景,都能把分录做得清清楚楚。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