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文学什么?
这问题,问得真好。好像每个被调剂的、或者凭着一腔“我爱读小说”的热情冲进中文系的新生,都会在开学第一个月,迎头撞上这个问题的终极形态,然后懵掉。
所以,到底学什么?
我先给你个直白的、掀开盖子的答案:学的是一套“拆解”汉语言文字的功夫,一门关于“美”与“表达”的学问,以及一种,怎么说呢?一种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无比重要的,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清醒和审美的能力。
它绝对不等于“读读小说、写写散文、背背唐诗宋词”。那是大众对中文系的浪漫化想象,是加了十层滤镜的美图。真实的中文系,尤其是在那些还不错的大学里,更像是一个庞大的、精密的,甚至有点枯燥的语言实验室。
你以为的中文系:窗明几净,手捧一卷泛黄的《红楼梦》,旁边一杯清茶,岁月静好。
实际上的中文系:在图书馆昏暗的角落里,对着一本厚得能砸死人的《古代汉语》,为一个“为”字到底有几种词性、几十种用法而抓心挠肝。你得跟“反切”这种古老的注音方法死磕,去推导一个汉字在唐朝、在魏晋时期的发音。你甚至会花整整一个学期,就为了搞明白“之乎者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门课,是很多人的噩梦,也是中文系的“劝退”第一课。它像一扇沉重的大门,把那些只想风花雪月的人挡在外面,而门里面,是汉语言真正的筋骨。
然后,你会遇到更硬核的“三兄弟”:《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这三门课,被我们戏称为“小学”,不是小学的“小学”,是“小人之学”的那个“小”,意思是基础中的基础,也是最艰深的部分。
《文字学》让你盯着甲骨文、金文,去想象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图说话”,如何把“山”“水”“日”“月”这些世间万物,浓缩成一个个方块符号。你会明白“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到底是什么鬼,然后惊叹于汉字造字的逻辑与哲学。
《音韵学》呢?它研究的是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什么上古音、中古音,什么平上去入,什么声母韵母。你会拿着《广韵》这样的韵书,像破译密码一样,去推断李白杜甫当年念诗,到底是什么调调。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像在时间的废墟里做考古,挖出来的不是陶罐,而是早已失传的声音。它枯燥吗?枯燥到极致。但当你某一天,真的能用拟构的中古音读一首唐诗,那种贯通古今的震撼,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至于《训诂学》,就是解释古书里的词义。一个字,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意思千差万别。这门学问,教你如何像一个最严谨的法官,通过各种证据(上下文、其他古籍的用法),来判定一个词的准确含义。读《论语》,你不能只知道“仁”是“仁爱”,你得去深究孔子在不同场合说的“仁”,到底指向什么,背后有什么样的哲学思考。这就是训诂的魅力,它防止我们用今天的想当然,去曲解古人的智慧。
你看,光是“语言文字”这部分,就够喝一壶的了。这才是中文系的底色,是硬邦邦的、不带任何浪漫色彩的“童子功”。
当然,还有大家最期待的文学部分。但它也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样。
《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两门课会贯穿你的大学四年。它不是让你去背诵“初唐四杰是谁”“鲁迅写了哪些作品”。不,考试不考这些。它要你做的是,把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放回到它所属的那个时代坐标里去。
你会学到,读陶渊明,不能只看到“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更要看到他背后那个动荡的、士族门阀崩溃的魏晋时代,看到他内心“出世”与“入世”的反复拉扯。你会学到,读鲁迅,不能只觉得他“好深刻”“好犀利”,你要去理解他文字背后,那个新旧交替、思想大冲撞的民国,理解他面对国民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课堂上,老师会逼着你做一件事,叫做“文本细读”。就是把一篇几百字的短文,或者一首几十个字的绝句,掰开了、揉碎了分析。分析它的结构、它的意象、它的节奏、它的用词,甚至它的标点符号。你会发现,那些伟大的作家,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这种训练,极其折磨人,但久而久之,你看待文字的眼光,就彻底变了。你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读者,你成了一个带着放大镜的鉴赏家,一个能听懂文字“弦外之音”的知己。
还有《文学概论》和《西方文论》。这两门课,是给你一副理论的“眼镜”。它会告诉你,什么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你会接触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会读到萨特、福柯、德里达。一开始你会觉得云里雾里,满脑子都是各种主义和黑话。但慢慢地,你会发现,这些理论工具,能帮你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为什么有些电影你看不懂,为什么有些小说要那么写。它让你从一个单纯的感受者,变成一个有理据的分析者。
所以,大学国文到底学了什么?
它学了一堆看似“无用”的知识。你毕业后,跟人聊起“中古汉语的入声字在现代方言里的演变”,大概率只会被当成怪物。你也没法像程序员那样,敲几行代码就改变世界。
但它给了你一些更根本的东西。
它给了你一种高度的语言敏感性。当别人都在被网络热词和情绪化表达裹挟时,你能迅速识别出语言背后的陷阱、偏见和操纵。你能清晰、准确、并且优美地表达自己。在这个时代,“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明白”,本身就是一种极其稀缺的核心竞争力。
它给了你一种与伟大灵魂对话的能力。当你人生失意时,你不会只知道喝酒买醉,你或许会想起苏东坡,想起他被贬到海南岛时,还能写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豁达。这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力量,是任何物质都无法给予的。
最重要的是,它给了你一种审美和共情的能力。你见过最好的文字是什么样的,你的审美底线就不会低。你通过文学,体验过无数种复杂的人生,你对人性的理解,对世界的看法,会变得更宽厚,更慈悲。你不再轻易地对人或事下非黑即白的判断,因为你知道,真实的世界,本就是一片深邃的灰色。
学国文,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掉书袋”的人,也不是为了找一份多么对口的工作。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精神远足,一场与母语的深度恋爱。它让你在这个喧嚣、速食的时代里,找到一个可以安顿自己灵魂的、用汉字搭建起来的“精神故乡”。
这,大概就是它全部的意义。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