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上来就问,985大学怎么排名?清华北大谁第一?复旦交大谁第三?
这个问题,其实没法简单用“第一、第二、第三”来回答。如果你看到有人直接甩给你一个名单,说“这就是官方排名”,那他要么是不懂,要么就是在忽悠你。因为根本不存在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唯一的官方排名。
为什么?因为不同的排名榜,评判标准完全不一样。
我打个比方。你想买一部手机。你是看重拍照功能,还是电池续航,还是打游戏的性能?有的人觉得拍照好就是王道,那他可能会选华为或iPhone。有的人是重度游戏玩家,那他可能会选专门的游戏手机,看重它的散热和刷新率。有的人就想要续航久,别的都不重要。
大学排名也是一个道理。每个排名机构都有自己的“打分表”,它们看重的东西不一样,所以排出来的顺序自然也就不一样。
我们先来看看市面上最主流的几个国际排名,它们是怎么玩的。
第一个,QS世界大学排名。
QS这个排名,在中国家长和学生里头知名度很高。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特别看重“名声”,也就是声誉。它的评分里,有两项占了很大比重:学术声誉(Academic Reputation)和雇主声誉(Employer Reputation)。这两项加起来,几乎占了一半的分数。
这是怎么得来的?QS会给全世界的大学教授、学者发问卷,问他们“在你熟悉的领域里,你觉得哪些大学的研究工作最出色?”这就是学术声誉。它还会给全世界的公司、雇主发问卷,问他们“你最愿意招哪个学校的毕业生?”这就是雇主声誉。
说白了,QS排名很大程度上是个“印象分”排名。所以,那些历史悠久、名气大的老牌名校,在QS上通常排名很高。这对谁有用?如果你毕业后想去外企,或者想在国际上找工作,那QS排名高的学校,确实能让你的简历更好看一点,因为很多国际公司的HR会参考这个。
但是,它的问题也很明显。这种基于问卷的“印象分”主观性太强。一个在欧洲的教授,可能只听说过中国的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对其他同样很强的985大学,比如哈工大、西交大,他可能根本不了解,自然就不会在问卷上提到它们。
第二个,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THE和QS以前是合作伙伴,后来分家了。它的评价标准比QS更偏向学术一些,也更复杂。它主要看五个方面:教学(Teaching)、研究(Research)、论文引用(Citations)、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 Outlook)和产业收入(Industry Income)。
你可以看出来,THE更关注一所大学的综合学术实力。比如“论文引用”这一项,就是看这所大学教授们发表的论文,被其他学者引用的频率有多高。这个指标能直接反映一所大学的科研成果在全球的影响力。
所以,如果你是真心想做学术研究,以后想读博深造,那THE排名对你的参考价值,可能比QS要大一些。它更能反映一个学校的硬核科研水平。
第三个,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软科排名”。
这个排名是上海交通大学最早发布的,所以也叫“上交排名”。ARWU的特点是,极度客观,只看硬指标,不掺杂任何主观印象分。
它的标准是什么?比如,这所学校毕业的校友和工作的教授里,有多少人拿了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有多少高被引学者。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这两本顶级期刊上发了多少篇文章。
你看,这些指标都是实打实的,没法作假,也不需要填问卷。因此,ARWU被认为是纯粹的“学术排名”,非常受学术圈的认可。它能很好地反映一所大学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顶尖研究实力。
但它的问题也一样突出。它过于偏重理工科,而且极度看重顶尖的奖项和成果。对于那些在人文社科领域很强,但没什么机会拿诺贝尔奖的大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就非常吃亏。而且,它反映的是一个学校“金字塔尖”的水平,不一定代表普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除了这三大国际排名,还有个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它的评价体系跟THE有点像,也是综合性的,这里就不细说了。
好了,了解完这些国际排名,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些排名都是站在全球视角看中国大学,它们使用的标准,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所以,我们还得看一个国内的权威参考:教育部的“学科评估”。
这个不是大学综合排名,而是给每个大学的“专业”排名。它把全国所有大学的同一个专业拉到一起比,然后评出A+、A、A-、B+、B、B-、C+、C、C-这几个等级。
这个评估的价值非常大。因为它告诉你,一所大学可能综合排名不是顶尖,但它的某个王牌专业,可能是全国第一。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你想学计算机。如果只看QS综合排名,你可能会觉得复旦大学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好。但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里,北航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A+,跟清华、北大、国防科技大并列全国第一。而复旦是A。
这就给你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如果你就想奔着学计算机去,想在这个领域学到最顶尖的东西,那北航就是最好的选择之一,甚至比一些综合排名更高的学校还要好。
同理,想学建筑,同济大学的建筑学是A+;想学新闻,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传播学是A+;想学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和人民大学的法学是A+。这些学校的综合排名可能进不了全国前五,但它们的王牌专业就是国内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所以,到底该怎么用这些五花八门的排名?
第一步,先问自己要去哪,想干什么。
你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是本科毕业就找工作,还是想一路读到博士做科研?你的目标是在国内发展,还是想出国?
如果想进国内的互联网大厂,那计算机强校的牌子就很有用。如果想进国企、考公务员,那一些老牌名校的声誉、校友网络可能更重要。如果想出国读博,那学校的科研实力、教授的国际影响力就得重点考虑。
第二步,从“看学校排名”转为“看专业排名”。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专业的选择比学校的综合排名更重要。一个烂专业的名校生,毕业后的出路可能还不如一个好专业的普通985学生。
把几个主流排名榜的“专业排名”功能用起来。比如你想学金融,就去QS、THE、软科的官网上,找到按“金融”或“经济”专业排序的榜单。再结合教育部的学科评估结果,把几个榜单都排在前面的学校列出来。
第三步,结合地理位置、城市发展和个人偏好。
学校所在的城市,直接决定了你未来四年的生活环境、实习机会和眼界。北京、上海的顶级大学,能给你提供的资源和机会,肯定和一些内陆城市的大学不一样。当然,生活成本也完全不同。
你喜欢南方的湿润气候还是北方的四季分明?你能否接受离家很远?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排名榜不会告诉你这些,但这些对你的大学生活质量影响巨大。
最后,我想说,任何排名都只是一个参考工具,不是最终判决。它能帮你快速筛选,缩小范围,但不能替你做决定。排名上的数字是冰冷的,但大学生活是鲜活的。一个学校的食堂好不好吃,图书馆的氛围怎么样,同学是不是有趣,这些软性的东西,排名永远无法量化。
所以,把排名当个地图用,它能告诉你哪些地方值得去看看。但最终选择去哪里,还得你自己亲自去了解,去感受,去选择最适合你走的那条路。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