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o”这个英文词,你要是查字典,它会告诉你,这是个感叹词,也是个动词,意思就是“发出嘘声赶走(动物等)”。
没错,这就是标准答案。但这个答案,太干了,像一块脱了水的压缩饼干,能填饱肚子,却尝不到半点滋味。
要真正理解 shoo
,你得把它放到活生生的场景里,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甚至用嘴巴去模仿一下那个口型和气流。
它不仅仅是一个单词,它是一整套动作、一个口气、一种情绪的浓缩,是你撅起嘴,用一股气流,伴随着“嘘——”的长音,试图让某个小东西(通常是无害但有点烦人的)从你眼前挪开的那个瞬间。它是个 拟声词
,更是一个充满动态感的 驱赶
信号。
想想看这个画面:
阳光灿烂的午后,你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刚打开一包薯片。几只肥嘟嘟的鸽子,迈着它们那标志性的、一顿一顿的“社会步”,慢慢向你逼近。它们的眼神里透露出一种“我不是来跟你商量的,我就是来要的”的理直气壮。
这时候,你怎么办?
你总不能站起来大吼一声“Get out!”吧?那也太夸张了,周围的人会以为你疯了。你也不会真的动手去打它们。所以,你最可能做的动作,就是身体微微前倾,伸出一只手,凌空挥舞几下,同时嘴里发出那个声音:shoo, shoo!
这个“shoo”,里面藏着什么情绪?
它不是愤怒,不是憎恨。它带了点儿不耐烦,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好笑。像是在说:“嘿,哥们儿,差不多得了啊,这是我的,你一边儿玩去。” 这是一种非常轻量级的驱逐,带着一种“我懒得跟你计较,但你也别得寸进尺”的微妙平衡。
我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院子里养着一群鸡。那些鸡,大摇大摆,目中无人。有时候我们小孩儿在院子里玩,它们就过来凑热闹,想啄我们手里的零食。我外婆就会从屋里探出头来,一边挥着围裙,一边发出长长的“嘘——”声,也就是 shoo, shoo, shoo!
那些鸡立刻就扑腾着翅膀,作鸟兽散,跑远了又回头看看,仿佛在评估下一轮进攻的时机。那个声音,那个画面,就是 shoo
这个词最鲜活的注脚。
所以你看,shoo
的对象,通常都是些小动物。苍蝇在你眼前飞来飞去,嗡嗡作响,你挥挥手,shoo, fly, don't bother me.
(嘘,苍蝇,别烦我。)你家的猫跳上你的键盘,踩出一堆乱码,你把它抱下去,它又跳上来,你只能无可奈何地对它 shoo
一下,虽然你知道,它很可能完全不理你,甚至还觉得你在跟它玩。
这个词,就是这么充满生活气息。它是一种人与动物之间,不那么严肃的“对话”。
但是,shoo
的故事还没完。语言这东西好玩就好玩在,它会生长,会变形。
当 shoo
和 in
结合在一起,变成 shoo-in
的时候,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它的意思突然拐了一个大弯,变成了“轻易取胜的人或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拿九稳”、“内定的冠军”。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得追溯到过去不太光彩的赛马活动。据说,在一些被操纵的比赛里,当所有其他马匹都被“安排”好了之后,那匹内定的冠军马,根本不需要费力跑,骑师甚至只需要在终点线前,象征性地对着它“嘘”一声(shoo),把它“赶”过终点线就行了。
是不是很有画面感?一场本该激烈竞争的比赛,最后变成了轻松地把冠军“赶”进胜利大门的表演。所以,shoo-in
这个词,就从这种场景里诞生了,用来形容那些毫无悬念、稳赢的局面。
比如,一场选举,某个候选人支持率遥遥领先,民望极高,那你就可以说:He is a shoo-in for president.
(他当总统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再比如,一部电影,集结了最顶级的导演、演员和剧本,大家都觉得它肯定会拿奥斯卡最佳影片,那你也可以说:That movie is a shoo-in for Best Picture.
从一个赶鸽子的声音,到一个形容“稳赢”的俚语,shoo
这个词的旅程,是不是比字典里那一行干巴巴的解释要有趣得多?
它让我觉得,语言是有温度和质感的。Shoo
这个词,它的质感就是轻盈的,带着气流的,甚至有点毛茸茸的(因为你总是在对付毛茸茸的小东西)。它不像“kick”(踢)那么硬,不像“punch”(拳打)那么有攻击性。它是一种温柔的驱逐令,是人类在面对那些闯入我们安全距离,但又不构成真正威胁的小生命时,所能发出的最底线的警告。
下次当你再遇到这个词,别只想着“哦,赶走”。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阳光下的公园,那些咕咕叫的鸽子,那个挥着手、撅着嘴、发出“嘘——”声的自己。或者,想象一下赛马场上那个被“赶”过终点线的、毫无悬念的冠军。
语言,就这样活了起来。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