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cookie是什么意思?这问题,可真不是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你问的是哪一个cookie?是那个飘着黄油香气、咬一口嘎嘣脆、让你幸福感爆棚的小甜饼?还是那个在你上网时,悄无声息地钻进你电脑里,像个小跟屁虫一样记录你一举一动的小东西?
对,你没听错,cookie,这个词在英语世界里,就这么分裂。
先说说吃的那个吧,这个好理解。
在美国人的世界里,cookie就是我们常说的曲奇或者小饼干。想象一下,刚从烤箱里拿出来,边缘焦香,中间还带着点软糯,巧克力豆在里面半融化,散发着让人无法抗拒的甜腻香气。星巴克柜台里卖的那种大大的、圆圆的,就是最典型的美式cookie。它可以是燕麦的,可以是花生的,可以是撒满M&M豆的,种类多到让你选择困难。
但有趣的地方来了。你要是跑去英国,对着同样的东西喊cookie,他们也能听懂,但他们自己更习惯叫它biscuit。而在美国人嘴里,biscuit又变成了另一种东西,一种更像是我们吃的咸味、松软的小圆面包,经常夹着肉汁和香肠吃。瞧,一个词,横跨大西洋,意思就来了个乾坤大挪移。所以,如果你想吃甜的那个,在美国说cookie,在英国说biscuit,基本不会出错。这就像一场美食界的文字游戏,充满了地域特色和那么一点点让人会心一笑的混乱。
好了,美食频道结束,我们该聊聊另一个cookie了。这个,可就没那么“甜美”了。
当你在网上冲浪,无论是刷购物网站,还是看八卦新闻,总会跳出一个小小的弹窗,上面写着“本网站使用Cookie,请问您是否接受?”很多人估计看都懒得看,直接就点了“接受所有”。
这个让你“接受”的cookie,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它其实是一小撮数据,一个极其微小的文本文件。当你访问一个网站时,那个网站的服务器就会在你不知不觉中,把这个小文件“塞”进你的浏览器里。它就像一个网站在你身上贴的隐形标签,或者说,一个夜店存衣处的号码牌。
你第一次去这个网站(夜店),你把你的大衣(你的身份信息,比如你登录了账号)存进去,服务员(网站服务器)给了你一个号码牌(cookie)。你逛了一圈,下次再来的时候,你不用再费劲巴拉地描述你的大衣长什么样,直接把号码牌递过去,服务员一看,“哦,是您啊,老主顾了”,然后就把你的大衣给你拿了出来。
这个过程,就是cookie最基本也是最“善良”的作用:身份识别。
它能帮你做什么?
* 自动登录:你不用每次都输入烦人的用户名和密码,网站通过cookie就知道“是你,没错”,直接让你进门。
* 记住购物车:你在淘宝看中了一双鞋,加进了购物车,然后跑去看别的东西,甚至关了网页。过两天再打开,咦?那双鞋还好端端地躺在你的购物车里。这就是cookie的功劳,它帮你记住了“你想要这个”。
* 个性化推荐:你最近总在搜“露营装备”,网站通过cookie知道了你的这个小爱好,于是你再打开首页,看到的就全是帐篷、睡袋、户外电源的推荐。它让你感觉这个网站“懂你”。
听起来是不是还挺方便的?没错,这就是我们常常心甘情愿点击“接受”的原因。我们用一点点隐私,换取了巨大的便利。
但是,事情总有另一面。这个cookie,用“小甜饼”这么一个无害的名字,干的却不全是甜美的事。
cookie分两种,一种是网站自己发的,叫第一方Cookie (First-party Cookie),主要就是干上面那些“好事”的。
另一种,就有点阴险了,叫第三方Cookie (Third-party Cookie)。这东西不是你正在访问的网站发的,而是由嵌在这个网站里的其他公司,比如广告商、数据分析公司发的。
这就好比,你明明是在A咖啡馆喝咖啡,但隔壁B服装店的店员,趁你不注意,偷偷往你口袋里塞了一张他家的优惠券,还顺便在你身上装了个微型追踪器。
这个追踪器(第三方Cookie)会干什么呢?
它会跨网站追踪你。你刚在购物网站A搜索了“猫砂”,然后你去新闻网站B看新闻,突然,网页侧边栏出现了各种猫砂、猫粮、猫玩具的广告。你又去社交网站C刷朋友圈,好家伙,又给你推荐了一堆宠物博主。
你有没有感觉自己像是活在《楚门的世界》里?你的一举一动,你鼠标的每一次点击,你在网页上的每一次停留,都被这些看不见的cookie忠实地记录下来,汇集成一个关于你的、详尽无比的数字档案。你的年龄、你的喜好、你的消费习惯、你最近的烦恼……他们可能比你妈还了解你。
然后,这些数据会被卖给广告商,用来对你进行精准广告轰炸。这不仅仅是“烦人”那么简单,它背后是一条庞大的、价值千亿的数字广告产业链。而你,就是那个被打包出售的“数据商品”。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全世界的隐私保护法规,比如欧盟的GDPR,都对cookie的使用做出了严格的限制,要求网站必须明确告知用户,并获得你的同意。那个烦人的弹窗,其实是在保护你。
所以,一个叫cookie,是让你心甘情愿掏钱买的物质享受;另一个也叫cookie,是别人在你身上悄悄安插的、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的数字工具。一个填满你的胃,一个填满你的浏览记录。一个带来的是卡路里的罪恶感,另一个带来的,是隐私泄露的恐惧感。
下次,当你在屏幕上再次看到cookie这个词时,不妨先停一下,想一想,它到底是指哪一个。它究竟是想给你带来一点生活的甜,还是想从你的生活里,拿走一点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