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by”这个英语单词是什么意思,简直就像是问“爱”是什么感觉一样,你没法用一句话把它钉死。如果非要给个最直接、最干巴巴的答案,那它最常见的意思包括:在…旁边;被,用于被动语态;通过某种方式;以及表示截止时间。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是字典为了让我们这些学英语的凡人能有个抓手,硬生生从一个鲜活的、流动的概念里切下来的几片标本。
说真的,by 这个词,它就是英语世界里的一个幽灵,一个变色龙。它本身没什么实体意义,但它一出现,整个句子的关系、视角、甚至氛围都变了。它是个关系构建大师。
我刚学英语那会儿,简直是 by 的重度受害者。老师在黑板上写: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Shakespeare. (这本书是莎士比亚写的)
I will finish it by 5 pm. (我会在五点前搞定)
He stood by the window. (他站在窗边)
I go to work by bus. (我坐公交上班)
我当时就懵了,这都什么跟什么啊?同一个单词,一会儿是“被”,一会儿是“在…之前”,一会儿又是“在旁边”,一会儿又成了“乘坐”。这不欺负人吗?我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英国人自己也没搞懂,就瞎用,结果约定俗成了。
后来见的多了,用的多了,才慢慢咂摸出点味道来。你不能孤立地去记“by = 被”,或者“by = 乘坐”。你要去感受它在句子里扮演的那个“角色”。
想想这个画面:He stood by the window. 他站在窗边。这里的 by,它营造了一种“邻近感”和“关联感”。他不是窗户的一部分,但他和窗户之间有一种微妙的联系。他可能在看窗外的雨,可能在等什么人,他的情绪、他的故事,都和这个窗户这个“坐标”绑定在了一起。你换成 next to the window,意思差不多,但 by 带着那么一丝丝更紧密的、若有所思的氛围。它更文艺,更有画面感。这就是 by 的魔力之一,它在定义空间关系,但又不止于空间。
再来看那个让我们头疼的被动语态。The cake was eaten by me. (蛋糕被我吃了)。一开始我觉得这简直是画蛇添足,直接说 I ate the cake. 不就完了?后来才明白,被动语态的精髓在于“转移焦点”。当主角是“蛋糕”而不是“我”的时候,by 就成了一个追光灯。蛋糕怎么了?哦,它被吃了。是谁干的?追光灯“by”一打,照到了“me”的身上。所以,这里的 by,它的角色是一个“行为发起者”的指引牌。它告诉你,尽管这个句子表面上在说物,但别忘了背后那个真正动手的人或事物。它是在一个被颠倒的世界里,帮你找到最初的因。
然后是“方式”。这个其实最好理解,但也最容易被忽视。Go by bus, pay by card, learn by doing. 这里的 by,像一条无形的管道,连接了“动作”和“工具/方法”。它不是在说你“在”公交车“里”,也不是说你的手“在”信用卡“上”,它在说一种更抽象的“途径”。我通过“公交”这个概念到达目的地,我通过“信用卡”这个系统完成支付。它抽离了物理实体,抵达了方法论的层面。所以你不能说 I go to work in bus,语法上就不太对劲,因为 in 强调的是物理空间上的“在里面”,而 by 强调的是“以公交为交通方式”。感觉到了吗?一个具体,一个抽象。
最要命的,可能就是那个表示截止时间的 by 了。Send it to me by Friday. (周五前发给我)。这个 by 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冰冰的“终结感”。它不是 vague 的 around Friday (周五左右),也不是持续的 until Friday (直到周五),它是在时间轴上画下的一条死线。周五下午五点是 by Friday,周五晚上十一点五十九分也是 by Friday,但到了周六凌晨零点零一分,你就越界了。这个 by 带着一股子deadline的压迫感,每个打工人的DNA里都刻着对它的恐惧。它不关心过程,只关心那个最终的、不可逾越的节点。
除了这些“大头兵”,by 还潜伏在各种各样的习语和固定搭配里,像个老练的间谍。
比如 by chance(偶然),或者 by accident(意外地)。你看,它又在构建关系了。这件事的发生,不是因为计划,而是“凭借着”偶然性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By the way(顺便说一句)。这个太常见了。它的意思是,我们正在沿着主路走,现在我“在路边上”再插一句题外话。你看,又是那个“在旁边”的空间感,被引申到了对话的结构里。绝了。
还有 learn something by heart(牢记于心)。为什么是 by heart?不是 by brain?因为用心去记,意味着你不仅仅是把信息存储在大脑皮层里,而是把它内化了,变成了你情感和直觉的一部分。这里的 by,连接的是“学习”这个动作和“心灵”这个最深层次的容器。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by”到底是什么意思?
它什么都不是,但它又什么都是。
它是一个连接词,一个介词,但更像一个导演。它在句子里安排着各个元素的位置,决定了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动作如何发生,时空背景如何设定。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它遇到空间,就画出边界;遇到时间,就刻下节点;遇到行动,就指出缘由;遇到方法,就铺设轨道。
想要真正搞懂 by,别再背那几个干巴巴的中文翻译了。去读,去听,去感受它在每一个具体情境里,是如何像水一样,灵活地、安静地、但又无比坚定地,塑造着整个句子的灵魂。它不是一个需要被翻译的词,而是一个需要被“领悟”的场。下次你再看到它,别问它“是”什么,问问它“干”了什么。那一刻,你可能就真的懂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