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聊个老大难的问题:“作”和“做”到底怎么分。说实话,这俩字读音一模一样,都是zuò,意思上又有点像,搞混了太正常了。我上学的时候,作文里写“作饭”,没少被语文老师画红圈。但搞懂了之后,其实规律还挺明显的。
咱们先从简单的那个开始,就是“做”。
你可以把“做”理解成一个非常具体、有形的动作,通常后面跟着一个你能摸得着、看得见的名词。它强调的是“制造”或“从事”某个具体的活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做饭。米、菜、锅,这些都是实体,你通过一系列动手操作,把生的变成熟的。这个过程就是“做”。所以是“做饭”,不是“作饭”。
再比如,做作业。作业本、笔、题目,这些都是具体的东西。你写、你算,这个行为是“做作业”。
还有,做衣服、做木工、做生意。你看,这些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或者实体产物。做衣服,出来的是一件衣服。做木工,出来的是桌子椅子。做生意,涉及到具体的商品和金钱交易。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基本都用“做”。
总结一下“做”的常见场景:
1. 具体的生产、制造活动:做饭、做菜、做鞋、做家具。
2. 具体的职务或工作:做老师、做医生、做工程师。(这里强调的是从事这个职业的具体行为)。
3. 具体的活动或事情:做作业、做家务、做买卖、做实验、做梦。
4. 与人交往的动作:做朋友、做夫妻。
记住一个诀窍:如果你能把这个动作想象成一个“用手去完成”的过程,或者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具体事件,那用“做”八九不离十。
现在,咱们来看那个更抽象、更“文绉绉”的“作”。
“作”这个字,历史比“做”要古老得多。“做”是后来为了区分才造出来的俗字。所以,“作”的用法更书面、更抽象,而且经常出现在固定词组里。
我们可以把“作”的用法分成几个大类:
第一类:表示一种身份或当成某种东西。
这个最常见的就是“作为”。比如,“作为你的朋友,我必须提醒你。”这里的“作为”不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而是一种身份的设定。你不能用手去“做”一个朋友的身份,你就是处于这个身份中。同样,“把他作为榜样”,也是把他当成、看成榜样,是一个抽象的认知过程。所以,用“作”,而不是“做为”。“做为”在规范的中文里是不太对的。
第二类:表示某种抽象行为的发生或兴起。
这个就有点绕了,但看例子就明白了。比如“作怪”。你不能说一个人在“做”怪,因为“怪”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这里的“作怪”指的是一种捣乱、不正常的行为状态的发生。
再比如,“作罢”,意思是停止、算了。这也是一个抽象的决定,不是一个动手去完成的动作。还有“作废”,指文件、票据等失效了,变成一种无效的状态。你看,这些都是状态的改变或者抽象概念的发生,所以用“作”。
类似的词还有:作乐、作恶、作乱、作祟。它们描述的都不是一个能用手去完成的具体产品,而是一种行为、一种状态。
第三-类:大量的固定词语和成语。
这是“作”最主要的地盘。因为“作”在古代用得很广,所以很多流传下来的成语和词语里用的都是它。这种情况下,别想太多,记住就行。这就像是约定俗成,没有道理可讲。
随便举几个例子:
* 写作、作画、作曲、作诗:这些虽然也是创造性的活动,但它们被认为是比较文雅、艺术性的创作,属于书面语,传统上就用“作”。你可以理解为,它强调的是“创作”这个抽象概念,而不是“写字画画”这个具体动作。
* 胡作非为:指任意做坏事。
* 弄虚作假:指用假的冒充真的。
* 无所作为:指什么成绩都没做出来。
*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担后果。
你看,这些成语里的“作”,你换成“做”读起来就特别别扭。这就是语言的习惯。碰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查字典,或者记住它。
好了,现在我们来处理一些容易混淆的灰色地带。
“作主”还是“做主”?
这个问题吵了很多年。严格来说,“作主”更规范,更书面。它表示“充当主人”,行使主人的权力,是一个身份和权力的体现。比如,“这件事我不能为你作主”。
而“做主”呢,更口语化一些,强调“做出主张”这个具体的决定动作。比如,“你来做主吧,决定去哪儿吃饭。”
现在,因为口语的影响,很多人也写“做主”,在非正式场合大家也能看懂。但在正式写作或者考试里,写“作主”肯定是最稳妥的选择。
“工作”这个词为什么用“作”?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工作”明明是很具体的事情,为什么是“工作”而不是“工做”?
答案很简单:它是一个固定的名词。在“工作”这个词里,“作”不是一个独立的动词,而是和“工”一起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词。就像“作坊”、“作业”、“作品”一样,这些都是固定的名词。你不能因为“业”和“品”是具体的东西,就写成“做业”、“做品”。所以,“工作”就是“工作”,没得商量。
但是,当你想表达“干活儿”这个动作时,可以用“做工”。比如,“他在工地上做工”。这里的“做工”就回到了我们前面说的规则:从事一个具体的劳动,用“做”。
总结一个快速判断的流程:
下次再遇到“作”和“做”不知道用哪个时,可以按下面这个顺序问自己几个问题:
-
它是不是一个固定的词语或成语? 比如“工作”、“写作”、“胡作非为”。如果是,那就别犹豫,用“作”。这是最优先的判断标准。平时多积累这些词汇,语感就上来了。
-
如果不是固定词语,那它是不是一个具体的、可以用手完成的动作? 比如烧菜、造房子、写作业。如果是,用“做”。
-
如果也不是具体动作,那它是不是表示一种身份、一种抽象的状态,或者一种书面的创作行为? 比如“作为老师”、“大作”、“作废”。如果是,用“作”。
基本上,遵循这个流程,95%以上的情况都不会出错。剩下的5%,可能就是一些语言学家还在争论的特例,我们普通人掌握前面这些就完全够用了。说到底,语言是活的,是用来沟通的。搞清楚基本规则,能准确表达意思,目的就达到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