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文化这个事,很多人觉得它又大又空,其实拆开看,它就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你早上怎么跟邻居打招呼,中午吃什么,晚上看什么剧,这些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不是挂在墙上的画,也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它是活的。要理解它,得先知道它有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一个,文化是后天学来的,不是天生的。
你一出生,脑子里是空的,不会说中文也不会用筷子。这些都是你爸妈、你身边的老师朋友,一点点教给你,或者你看着他们怎么做,自己模仿来的。这事听起来简单,但很重要。因为它说明,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绝大部分是由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而不是基因。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一个在中国出生的婴儿,如果一出生就被一个美国家庭收养,在美国长大。那么他长大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会跟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没两样。他会习惯用刀叉吃饭,会对个人隐私看得很重,会觉得有话直说才是诚实。他可能一句中文都不会讲,甚至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如一个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外国人多。反过来也一样。这直接证明了,文化是后天灌输的,是学习的结果。它像一个软件系统,安装在你这个“硬件”上。你出生在哪,身边是什么人,就给你安装了什么系统。
第二个特点,文化是共享的。
文化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它必须是一群人共同拥有的一套东西。只有你一个人懂的暗号,那叫个人习惯,不叫文化。一群人都懂,都遵守,它才成了文化。
比如过春节,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共享的文化符号。一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想到回家、团圆、吃饺子、看春晚。你跟任何一个中国人提起春节,不需要解释太多,对方脑子里马上就会浮现出这些画面。这就是共享性。这种共享性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家因为拥有同样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而觉得自己是“一伙人”。
这种共享性不仅体现在大的国家和民族层面,也体现在小群体里。比如,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新员工进来,要学习公司的“黑话”,要了解公司推崇什么、反对什么。大家用同样的方式开会,用同样的模板写报告,这就是这个小群体的共享文化。还有现在年轻人喜欢的各种亚文化,比如嘻哈文化、二次元文化,它们有自己的一套语言、服饰和行为规范。你要想融入这个圈子,就得学习并遵守这些共享的规则。
第三个特点,文化是靠符号来传递的。
我们没办法把脑子里的想法直接复制给别人,只能通过各种符号来表达。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就是语言。我们用“桌子”这个词来指代那个有四条腿、一个平面的东西,这是我们共同约定的。如果没有这个约定,沟通就没法进行。
除了语言,还有很多非语言的符号。国旗,它不是一块普通的布,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和尊严。红绿灯,它不是几个彩色的灯泡,它是交通规则的符号,告诉你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该停。一个简单的手势,在不同文化里也可能代表完全不同的意思。比如OK手势,在美国是“好的、没问题”的意思,但在巴西,这个手势就带有侮辱性。这就是因为不同文化给同一个符号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符号包裹的世界里。你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开什么车,用什么手机,这些东西除了实用功能,也都在传递符号性的信息,告诉别人你的品味、你的经济状况、你所属的社会阶层。理解一个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学习如何解读它独特的符号系统。
第四个特点,文化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一个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随便拼凑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你不能孤立地去看一个文化现象,要把它放到整个文化系统里去理解。
打个比方,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它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观念,它渗透在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经济上,它体现为推崇自由市场和个人奋斗;在法律上,它强调对个人权利和财产的保护;在家庭教育上,父母鼓励孩子从小独立,长大后就要搬出去自己生活。这几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你很难想象一个极度推崇个人主义的社会,却实行一种限制个人发展的经济制度。
再看中国的集体主义传统。它同样影响着社会结构。我们重视家庭和家族的观念,强调个人要为集体做贡献。这种观念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方式,很多时候会强调团队合作,也会影响到社会关系,我们非常看重“人情”和“关系网”。这些都不是单一现象,而是文化系统整合性的体现。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地方变了,其他地方也会跟着变。
最后一个特点,文化是动态的,它一直在变。
很多人有个误解,觉得传统文化就是一成不变的,古人怎么样,我们就该怎么样。这是完全错误的。文化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一成不变的文化早就死掉了。
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内部的创新,比如新技术的出现。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社交习惯甚至恋爱方式。十年前,我们无法想象现在这样通过短视频获取信息,或者通过外卖软件解决一日三餐。这就是技术带来的文化变迁。
也可能是外部文化的传入和交流。历史上,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就跟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发生了漫长的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今天,全球化让文化交流变得前所未有的频繁。我们听着外国的流行音乐,看着好莱坞的电影,吃着日本的寿司和意大利的披萨。同时,中国的网络小说、电视剧和游戏也开始在海外流行。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你很难说哪个文化是“纯粹”的,它们都在不断地吸收外来元素,然后进行改造,变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看待文化,一定要有发展的眼光。它不是一个僵化的标本,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在塑造着明天的文化。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