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关胜和关羽有关系吗

先说结论:没关系。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

这俩人,一个是真实历史人物,另一个基本是小说虚构的。把他们俩放一起聊,主要是因为《水浒传》的作者,在写关胜这个角色的时候,就是照着关羽的模子刻出来的。

我们先看看他俩有多像。

第一,都姓关。这个最直接。
第二,长相。关羽的经典形象是“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长髯过腹”。《水浒传》里描述关胜,也是“堂堂八尺五六寸身材,三绺髭髯,两眉入鬓,凤眼朝天,面如重枣,唇若涂朱”。这基本就是复制粘贴了,连细节都懒得改。
第三,兵器。关羽用的是青龙偃月刀。《水浒传》里,关胜也用一把青龙偃月刀。所以关胜的外号就叫“大刀关胜”。
第四,关胜自己也说,他是关羽的后代。书里明确写了,他是“汉末三分义勇武安王嫡派子孙”。这个“武安王”就是关羽的封号之一。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会觉得,这不就是亲戚吗?小说里都写了。

但问题就在这。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

关羽,是真实存在的人。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将。他的事迹,正史《三国志》里有专门的《关羽传》,写得清清楚楚。他确实有后代,比如儿子关平、关兴。关兴的后代在历史上也有记载。但是,这些历史记载的脉络,从来就没有和《水浒传》里的关胜对上过。中间隔了八百多年,从三国到北宋,没有任何靠谱的史料能证明关羽的后代里出了一个叫关胜的人,还在宋朝当了官。

那么关胜呢?《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排名第五,马军五虎将第一位。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不是完全没原型?也不全是。宋朝确实有过一个叫“关胜”的将领,但这个人是在南宋初年抗金的,跟《水浒传》里描写的北宋末年梁山好汉的故事,时间对不上,事迹也完全不同。所以,《水浒传》里的关胜,最多算是借用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他的人物形象、性格、故事,完全是作者施耐庵(或者罗贯中)编出来的。

既然是编的,那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编?

说白了,就是为了“蹭热度”,或者说,是想走一条捷径,让读者能立刻接受这个角色。

你想想,在《水浒传》的时代,关羽在民间已经是什么地位了?经过几百年的说书、戏曲、民间传说的加工,他早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将领了,而是成了“神”,是忠义的化身。提到关羽,老百姓心里马上就浮现出一个高大、勇猛、讲义气的英雄形象。

作者在写一个新角色出场的时候,如果从零开始塑造,得花很多笔墨。但如果直接说“这人是关羽的后代”,并且长相、兵器都跟关羽一样,那效果就完全不同了。读者一看,哦,关二爷的后人,那肯定也是个厉害角色,也是个讲义气的好汉。这个角色的“人设”一下子就立住了,都不用作者多费口舌。

这是一种文学创作上的技巧。通过关联一个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来快速赋予新角色特定的内涵和光环。

而且,这么写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意思。

关羽一生最核心的标签是“忠义”。他忠于刘备,忠于汉室。关胜刚出场的时候,是朝廷的蒲东巡检,他的任务是去征讨梁山。这个时候,他的立场是忠于宋朝。但是,当时的宋朝是什么样的?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关胜的“忠”,是对一个腐朽政权的忠。

后来他被设计捉上梁山,宋江等人对他以礼相待,晓之以理。他最终选择了加入梁山,成了“替天行道”的一员。这个转变就很有意思了。一个以“忠义”闻名的关羽的后代,最终背弃了朝廷,加入了“贼寇”的行列。这其实是在探讨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忠”?是愚忠于一个烂掉的朝廷,还是忠于天下百姓和正义?

通过关胜这个角色,作者实际上是把关羽所代表的“忠义”精神,进行了一次新的解读和升华。他让关羽的后人,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环境下更符合“大义”的选择。这让关胜这个角色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山寨版关羽”,而是有了他自己独特的价值。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关胜和关羽,在血缘上没有关系。一个是有史可查的历史人物,一个是小说里借用其形象创作的虚构角色。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文学上的、文化上的继承关系。关胜继承了关羽的外在形象(长相、武器)和内在精神符号(忠义),但作者又让他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从而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你可以这么理解:关胜就像是关羽的一个“同人角色”。作者是关羽的“粉丝”,他想写一个向偶像致敬的角色,于是创造了关死。这个角色身上有偶像的影子,但他的故事和命运,又是全新的。这种做法在文学创作里很常见,并不奇怪。只不过因为《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都是国民级名著,所以才会让这么多人对这两个角色的关系产生好奇。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关胜和关羽有关系吗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