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基本功做扎实:洗手、刷牙和睡觉
先说最基本的三件事,这三件事做不好,别的都是空谈。
-
洗手,不是冲一下就行。
很多孩子洗手就是沾点水,搓两下就完事。这不行。要教他们用“七步洗手法”,网上有图,很简单,就是手心、手背、指缝、指尖都搓到。每次洗手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搓够20秒。可以让他唱一遍《生日快乐》歌,时间就差不多了。什么时候必须洗?饭前、便后、从外面玩回来、摸了小动物之后,这几条是底线。 -
刷牙,早晚两次,睡前那次最重要。
晚上刷完牙就不能再吃东西了,喝水可以。蛀牙很多都是晚上嘴里有食物残渣搞出来的。刷牙时间要够,至少两分钟。可以买个小沙漏,或者用手机设个闹钟。让孩子自己选喜欢的牙刷和牙膏,能增加他的积极性。家长最好在旁边监督,甚至帮他补刷一下,确保每个角落都刷干净了。别觉得孩子大了就不用管了,很多孩子自己刷不干净。 -
睡觉,规律和时长是关键。
幼儿园的孩子,每天需要10到13个小时的睡眠,包括午睡。重点是建立一个固定的睡前程序。比如,洗澡、刷牙、讲个故事,然后关灯睡觉。每天都这么做,他的身体会形成生物钟。睡前一小时最好别看电视、玩平板,那些屏幕蓝光会让大脑兴奋,不容易睡着。卧室环境要暗、要安静。
二、吃东西这件大事
孩子的生长发育,全靠吃。这件事上,别跟风,也别焦虑。
-
别追着喂饭。
孩子饿了自己会吃。你越追,他越反感。给他一个固定的餐椅,规定吃饭时间,一般20-30分钟。时间到了,不管吃没吃完,都把饭收走,下一顿饭之前不给零食。几次之后,他就知道要好好吃饭了。这是帮他建立规矩。 -
让他参与做饭的过程。
孩子挑食,很正常。可以让他帮忙择菜、洗菜。自己参与过的食物,他会更愿意尝一尝。我试过,让我家孩子自己把西兰花掰成小块,他那天就吃了不少。 -
零食要控制,尤其是糖。
糖吃多了,不仅坏牙齿,还会影响正餐食欲。零食尽量选健康的,比如水果、酸奶、一小把坚果。不要把零食当奖励,不然他会觉得零食比正餐更好。 -
水是最好的饮料。
果汁、乳酸菌饮料含糖量很高,偶尔喝可以,不能当水喝。教孩子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可以给他买个喜欢的水壶,鼓励他上学带水。
三、动起来,比什么都重要
孩子的精力需要释放,运动对大脑发育和身体协调性都好。
-
保证每天至少一小时的户外活动。
不管天气怎么样,只要不是极端恶劣,都应该出去跑跑跳跳。阳光能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户外宽敞的环境也能保护视力。 -
别怕他弄脏衣服。
孩子玩的时候,就让他尽情玩。爬、跑、玩沙子、玩泥巴,这些都是在探索世界。你越是限制,他越是放不开。准备几套专门用来“弄脏”的衣服就行了。 -
减少屏幕时间。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每天看屏幕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一小时以内。多出来的时间,用来做游戏、看绘本、去户外,都比看电视强。
四、生病了怎么办?预防是关键
幼儿园是集体生活,一个孩子生病,很容易传染一片。
-
教会他基本的卫生习惯。
打喷嚏、咳嗽时,要用胳膊肘挡住,而不是用手。手摸了口鼻,再去摸别的东西,病毒就传开了。这是个小细节,但很有用。 -
生病了,就在家休息。
如果孩子发烧、呕吐、拉肚子,或者精神状态不好,就别送去幼儿园了。这既是对自己孩子负责,也是对别的孩子负责。等症状完全消失后24-48小时再送去。 -
按时接种疫苗。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国家规定的一类疫苗必须打,二类疫苗根据经济条件和医生建议选择。这是科学,别信那些乱七八糟的谣言。
五、心理健康,从小就要聊
身体健康重要,心理健康也一样。
-
接纳他的所有情绪。
孩子哭、发脾气,都是正常的。不要一上来就说“不许哭”。先帮他把情绪说出来,比如“你现在很生气,因为积木倒了,对吗?”。等他冷静下来,再教他怎么解决问题。 -
多跟他聊天,问开放式问题。
别总问“今天在幼儿园乖不乖?”。可以问“今天你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有没有交到新朋友?”。引导他分享具体的细节,而不是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回答。 -
建立身体边界感。
要用简单直接的语言告诉他,背心和短裤遮住的地方是隐私部位,不能让别人随便摸,也不能随便摸别人。如果有人让他不舒服,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
六、安全第一,不是口号
孩子的安全意识需要反复强调。
-
交通安全,每次出门都要讲。
过马路一定要牵着大人的手。红灯停,绿灯行。告诉他不能在马路上跑,也不能在停车场里乱跑,因为司机会有盲区。 -
居家安全,排查隐患。
家里的插座盖好安全盖,药品和清洁剂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告诉他不能碰开水壶,不能自己去厨房开煤气。这些事,要严肃地、反复地告诉他。
七、和老师打好配合
家校合作,孩子才能得到最好的照顾。
-
主动和老师沟通。
孩子在家有什么特殊情况,比如前一天没睡好,或者心情不好,早上送去时可以跟老师说一声。这样老师能更好地理解他白天的行为。 -
相信老师的专业性。
老师每天面对几十个孩子,经验丰富。如果在教育方式上有分歧,可以私下沟通,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质疑老师。保持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最好。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