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聊到盖房子或者搞装修,总觉得就是把图纸一拿,工人一叫,叮叮当当就开干了。其实真不是这样。我干这行这么多年,见过太多项目因为前期准备不足,后面搞得一地鸡毛。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就是那把“刀”。这把刀磨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你后面活儿干得顺不顺,省不省钱。
这准备工作说起来复杂,但拆开看,主要就是五个方面:技术、物资、劳动力、现场和资金。这五样东西,就像桌子的五条腿,少一个,桌子就站不稳。
第一,技术准备。
这个听起来有点虚,其实最实在。它不是让你去发明什么新技术,而是把所有跟“怎么干”相关的事情,在动手之前,都在纸上、在脑子里过一遍,弄得明明白白。
首先就是图纸。图纸是施工的“宪法”,但它不是圣经,不是每个字都完美无瑕。拿到图纸,第一件事不是直接发给工长,而是组织所有相关的人,比如技术员、施工员、各个班组长,甚至甲方和设计院的人,坐下来一起看,这叫“图纸会审”。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审一个厂房的图纸,发现结构图里的一个柱子位置,正好挡住了建筑图里一个大门的中间。这要是没提前发现,等柱子浇筑完了,门洞砌好了,才发现门只能开一半,那就成了笑话。拆柱子?不可能。改门?整个立面效果都毁了。最后只能把那个大门改成两个小门。这就是典型的设计疏忽,但如果你在施工前发现了,一个电话、一张洽商单就解决了。你要是干起来了才发现,那付出的代价就是真金白银和宝贵的工期。
审完图纸,确认所有细节都清楚了,接下来就要编“施工组织设计”,或者叫“施工方案”。这东西不是写给谁看的官样文章,它是你自己的施工路线图。哪个工序先干,哪个后干,中间怎么衔接,用什么机器,搭什么脚手架,遇到下雨天怎么办,全都得写清楚。一个好的施工方案,应该像一本菜谱,任何一个工长拿过去,都知道下一步该放油还是该放盐,而不是凭感觉瞎做。
技术准备做得好,后面施工就心里有底,能避免大量的返工和扯皮。
第二,物资准备。g
这也好理解,就是准备干活要用的东西。但它远不止是“买东西”那么简单。物资准备分两块:材料和机械。
先说材料。钢筋、水泥、砖、沙子、石子这些主材,什么时候进场,进多少,放在哪,都是学问。你得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制定一个详细的材料进场计划。比如,下周要开始绑钢筋了,那你这周就得让钢筋进场,还得安排好加工场地。材料来早了,现场没地方堆,日晒雨淋的,钢筋给你放锈了,水泥放受潮了,都是损失。来晚了更麻烦,工人班组都等着开工,材料不到,窝工一天,工人的工资你照样得付。
除了主材,还有各种各样的辅材,比如钉子、铁丝、模板用的脱模剂。这些东西小,但缺了哪个都耽误事。所以一个合格的材料员,脑子里得有本账,对现场的每一样东西都清清楚楚。
再说机械。塔吊、施工电梯、挖掘机、混凝土输送泵这些大家伙,是租还是买,什么时候进场安装,都需要提前规划。尤其是塔吊,它的位置直接影响整个工地的材料运输效率,一旦安装好了,再想移动就几乎不可能了。所以安装之前,必须反复确认它的覆盖范围能不能满足所有楼栋的吊装需求。我见过一个项目,塔吊位置没选好,最远的那栋楼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吊臂够不着,后期只能靠人拉肩扛,效率低得可怕。
物资准备的核心,就是“刚刚好”。在需要的时候,需要的东西,不多不少,刚刚好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
第三,劳动力准备。
有了图纸,有了材料,还得有人来干活。找工人不是去劳务市场随便拉一车人就行了。现在的工程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活儿也越来越细,木工、钢筋工、瓦工、水电工,每个工种都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傅。
所以,在开工前,项目经理就要开始物色靠谱的施工班组。一个好的班组,不仅技术过硬,而且管理规范,带班的工长也懂事。你找一帮老师傅,可能每天的工价要高一点,但他们手艺好,出的活儿漂亮,速度快,而且很少返工。你找一帮便宜的生手,今天墙砌歪了,明天钢筋绑错了,你天天跟在后面给他们“擦屁股”,算总账下来,既费钱又费心。
人员确定了,不是马上就能干活。进场第一件事,就是安全教育和技术交底。安全教育是保命的,每个人都得知道哪里危险,安全帽怎么戴,安全带怎么用。这不是走形式,是真的会出人命的。技术交底,就是告诉工人,我们这个活儿,具体要怎么干,质量标准是什么。比如砌墙,是要求横平竖直、砂浆饱满,还是有其他特殊要求,都得说清楚。把丑话说在前面,标准定在前面,后面才好验收和管理。
第四,施工现场准备。
这就好比你要请客吃饭,总得先把桌子擦干净,碗筷摆好吧?施工现场准备就是这个意思。
最基础的就是“三通一平”,这是行话,指的是: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
水和电是施工的命脉。没有电,搅拌机、切割机、电焊机全是废铁。没有水,混凝土没法搅拌,墙砌好了没法养护。所以,临时用水用电的线路,必须在工人进场前就接好,而且要保证容量足够,线路安全。
路通,指的是场内道路。得保证材料运输车能开进来,混凝土罐车能到浇筑点,路面得做硬化,不然一下雨就成了烂泥塘,车都开不动。
场地平整,就是把施工区域内的垃圾、杂草、障碍物都清理干净,把地面大致平整好,方便后续的测量放线和机械行走。
除了“三通一平”,还要搭设临时设施。比如项目部的办公室、工人的宿舍、食堂、厕所、仓库。这些设施虽然是临时的,但直接关系到项目团队和工人的生活工作条件。你想想,工人进场了,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喝水上厕所都不方便,他们能有心思好好干活吗?所以,一个规划有序、干净整洁的临时生活区,对稳定工人心态、提高工程质量有很大帮助。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测量放线。得由专业的测量员,根据设计图纸上的坐标和标高,用全站仪、水准仪这些设备,在场地上把建筑物的主轴线、控制点给标出来。这些点和线,就是整个工程的基准,后面所有的施工,砌墙、立柱子,都得对着它们来。这个要是搞错了,整个房子都盖歪了,后果不堪设想。
第五,资金准备。
前面四项都准备好了,但如果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资金是项目的血液,血液一断,项目就休克了。
开工前,必须明确一件事:钱从哪里来?是自有资金,还是银行贷款,还是业主预付款?并且要根据施工进度,做一个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比如,第一个月要付工人工资、买第一批材料,大概需要多少钱;第二个月主体起来了,需要付大笔的混凝土款,又需要多少钱。
最怕的就是干到一半,钱跟不上了。材料商看你拖欠货款,就不再给你送货;工人拿不到工资,就会停工甚至闹事。一个项目一旦因为资金问题停下来,再想启动,付出的代价就大得多了。所以,一个有经验的项目经理,对资金的敏感度非常高,他会时刻盯着账户,确保每一笔该付的钱都能准时付出去。
除了计划内的资金,手里还得准备一笔备用金,用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比如突然遇到地质问题需要做额外的地基处理,或者施工中不小心碰坏了地下的市政管线需要赔偿,这些都是预算里没有的,但又必须马上花钱解决的问题。没有备用金,遇到这种事就会非常被动。
总的来说,技术、物资、劳动力、现场、资金,这五个方面互相关联,缺一不可。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越扎实、越细致,后面的施工过程就越顺畅,项目的质量、安全、成本和工期才越有保障。这活儿没什么捷径可走,就是个踏踏实实的笨功夫。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